黄 河 颂(师)

2022-12-27 16:03: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黄 河 颂(师)》,欢迎阅读!
黄 河 颂(师)



知识与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巅、澎湃、狂澜、屏障、哺育、九曲连环”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诗人光未然及音乐家冼星海;

3、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2 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于世界强 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诵本诗

2、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教学难点】

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学法提示】

1、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

2、通过朗读法,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运用合作探究方式质疑、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见解。

3、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充分展开想象,体会歌词中体现出的英雄气魄,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感。【学时】2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我了解的作家作品

2、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字音。

澎湃( ) 狂澜( )屏障( )哺育( )九曲连环(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①澎湃 ②狂澜

③屏障 ④哺育 ⑤九曲连环

3、我还查了些字、词: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导入本课:播放黄河大合唱,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1、教师范读诗。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充满感情的朗读。 3、课题是《黄河颂》,其中哪个字是关键?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精读课文,整体感悟 1、学生齐读本诗。

2、在朗读中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的题目是“黄河颂”,作者“颂”的是什么?用诗中的语句回答。 颂的是黄河“英雄的气魄”“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坚强” 2)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黄河的伟大贡献吗? 根据大家的发言小结一下:《黄河颂》歌颂了黄河在自然特点、地理特征、历史贡献方面的伟大贡献。 自然特点:气势磅礴、惊涛澎湃、万丈狂澜;地理特征:九曲连环、绵延万里;史贡献:文化摇篮、英雄辈出、民族屏障。 3“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 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以“啊!黄河!”为标志,把全诗分为三层。第一层内容: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 ;第二层: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第三层:黄河激励着中华民族。

4 结合时代背景,你觉得作者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5、这首诗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举一例说明。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黄河比喻成摇篮。 “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屏障” 6、歌词的最后四句没有写黄河,可否删去?为什么?

最后四句是诗人向中华儿女发出的呼告,也是全诗感情的高潮,也是诗人代表中华儿女发出的要学习黄河精神的誓言,与诗歌第一节形成首尾呼应,所以不能删除。

二、各抒己见:

学完这首诗歌,你有哪些感悟?

三、课堂小结“黄河”这一概念已深深融入到民族文化中,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与黄河有关的诗句,

【课堂检测】

一、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气魄___ 山巅___ 湃___ 狂澜

___ 流___ 构筑___ 流泻___ 育___ 二、形似字注音组词

魄( )____ 巅( )____ 宛( )____ 障( )____ 魂( )____ 颠( )____ 婉( )____ 嶂( )____


三、课内精读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啊!黄河!⑥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身旁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1、根据拼音填写的词语是____,____。 2、将“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一句,还原于“ABC”三处中最恰当的是___处。 /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1、诗句“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中哪个字用得好?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我觉得“望黄河滚滚”中的一个“望”字,写出了黄河雄伟、广阔的气势,也统领了全诗的内容。

2、“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黄河比喻成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黄河“一泻万丈、浩浩荡荡”,把黄河气势磅礴、势不可当的雄伟气势和力量展示出来了。

3诗人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们民族的屏障”,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如果把“摇篮”改作“灯塔”,可以吗?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所以把黄河喻为“摇篮”。把黄河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于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精神,更是可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不可以。因为“灯塔”是指路的作用,不符合黄河的特点。 四、课外阅读

①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她从巴颜咯拉山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

②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达,人口(fán yǎn)____较快,政治文化也较先进,因此,黄河流域成了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③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生长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后来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hòu yì)____,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称之为“中华”。现在“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

④黄河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创立基业的地方)之一,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开始使用彩陶。从河南湎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出的古代文化遗址中,可以看见大约5000前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居住的木结构房屋,储粮的窖穴,以及许多图案精美的彩色陶器。这些地下出土的资料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A)被人们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B)

⑤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安、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C)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文化。

3、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标题________ 4、请概括第四段、第五段的段落大意。 第四段:

第五段:

5、文中加点词语“相传”“之一”用语准确而有分寸,请简要说明。 ①“相传” ②“之一”

6、根据你平时的积累,写出3---5个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并标明作者及出处。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

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 5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__李白《 【教学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64b20c4d5bbfd0a7956739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