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诗病举隅(22):换韵

2022-11-07 21:18: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唐诗诗病举隅(22):换韵》,欢迎阅读!
唐诗

唐诗诗病举隅(22):换韵

换韵,亦称“转韵”。是诗歌隔若干句转换韵部的现象。换韵的目的是为了造成诗歌声韵的起伏跌宕和节奏的变化,具有强烈的音乐美。不过,律诗、绝句是不能换韵的,出现“换韵”实际就等同“出韵”。

在“换韵”这一篇章中,我们首先谈一谈古诗中换韵的方法,然后再谈一谈在《全唐诗》中律诗和绝句换韵的情况。不少诗词爱好者在创作古诗时,不谙换韵的方法,胡乱换韵,尤其是平仄韵通押现象非常严重,这里便专门讲换韵的诸问题,以期对学诗者有所助益。

第一,古诗的换韵的方法。古体诗尤其是七言歌行,一般都换韵,且不受平声韵、仄声韵的限制,且换韵不限次数。换韵时往往在换韵的出句(奇句)先换,对句(偶句)末韵脚跟着换。换韵的句数亦比较自由,有二句、四句、六句、八句一换韵等形式,以二句或四句一换韵为常见,有时交替使用。最常见的古诗换韵是出句(奇句)先换韵,对句(偶句)末韵脚跟着换韵。譬如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种古诗换韵方式一直被视为正统,实例最多。杜甫的《石壕吏》,王维的《蓝田山石门精舍》都是奇句先换韵,偶句韵脚跟着换韵的。

当然,也有古诗换韵时出句(奇句)不换韵,对句(偶句)末韵脚换韵的情况。譬如李白《古风其十八》:

天津三月时,千门桃与李▲。 朝为断肠花,暮逐东流水▲。 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 新人非旧人,年年桥上游△。

这首诗中“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在换韵时,奇句末字没有换韵,这种情况也是比较多的。

另外一种情况是平仄通押的。譬如无名氏乐府诗《悲歌》: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这首古诗是韵脚上是平仄通押的,韵脚上也是平仄交替的,在唐以前是非常少见的。在宋时期,因为词(诗余)的兴起,用韵方式更加灵活,多有平仄通押的现象,对诗也有所影响。在用韵上出现了“进退格”“辘轳格”“葫芦格”三种特殊形式。杨万里、黄山谷多喜欢写此类的诗,并在题上注明用韵方式,譬如杨万里《嘲淮风(进退格)》,黄山谷《谢送宣城笔(辘轳格)》。但这三种用韵方式,都没有平仄通押的现象。随着后来“撞韵”理论的提出,平仄通押已成诗病之一,几乎弃之不用了。

据宋·黄朝英《缃素杂记》记载:郑谷与僧齐己、黄损等,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日进退。葫芦韵者先二后四,辘轳韵者双出双入,进退者一进一退,失此则谬矣!”其中“进退格”“辘轳格”虽然说法上不一,实则上都是在用韵上转辘轳,可以视为一种说法。三种韵格都是换韵的特殊形式,鉴于近体诗(律绝)一韵到底的要求,换韵即出韵的艺术属性,在这里便不对这三种韵格一一进行介绍了。

第二,唐诗中换韵的现象。众所周知,近体诗对韵脚要求是极为苛刻的,平韵和仄韵是泾渭分明的。而且只能押平声部韵,仄声部韵是不可以相押的。唐朝有极少数的诗人写过押仄韵的类律诗,不过按严格意义来讲,这是属于古律,不是近体诗。由此可见,通过对韵脚的判断,我们也可以分析出一首诗是古风,还是律绝诗。

在《全唐诗》中,律绝诗中出现换韵的情况非常少见,至少我没有发现。有些诗看上去像律绝,实则上还是属于古风体。譬如王勃《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7a657bbbf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f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