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县历史和风俗

2022-05-06 08:21: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罗源县历史和风俗》,欢迎阅读!
罗源县,风俗,历史

罗源县历史和风俗

罗源县别号罗川,位于福建省东北部沿海。夏商属扬州,周属七闽地,秦属闽中郡,西汉为冶县地,东汉为侯官地,晋属温麻地(道光《新修罗源县志》载:或曰罗江县),隋属闽县。

唐大中元年(847),朝廷准福建观察使之请,割连江县北一乡为罗源场,罗源政区始从连江分离出来。

咸通二年(861),升场为镇,改名永贞,属福建观察使领辖之福州。 乾宁三年(896),以福建观察使为威武军节度使,永贞镇仍属福州。

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闽王王延钧在福州称帝,国号闽,改元龙启,以福州为长乐府,升永贞镇为县,隶属于长乐府。

五代天福十二年(947),长乐府被吴越国占领,永贞县为吴越福州威武军辖地。 宋太平兴国二年(977),设两浙西南路辖福建各州县。

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王钱俶纳土归宋,永贞县属两浙西南路福州。 雍熙二年(985),改两浙西南路置福建路,永贞县仍属福州。 天禧五年(1021),为避皇太子赵祯讳,永贞县改名永昌。 乾兴元年(1022),定名罗源县。

南宋景炎元年(1276),益王即位于福州,升福州为福安府,罗源县属之。 元代实行省辖路、路辖县体制。

至元十七年(1280),置福建行中书省,福安府改称福州路,罗源县属福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改路为府,罗源县属福建行中书省(洪武九年改称福建承宣布政使司)福州府。 清沿明制,罗源县属福建承宣布政使司福州府。

民国2(1913),废府设道,罗源县属福建省东路道(次年,改名闽海道) 民国14年废道,罗源县直隶于福建省。

民国2211月,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将福建划为4个省,罗源县属闽海省。次年1月,人民革命政府失败,罗源县复为福建省直辖县。

民国237月,福建省划分为10个行政督察区(次年10月改为7),罗源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民国36年,罗源县又为福建省直辖县。

1949814日罗源县解放。9月,福建省划为8个专区,罗源县属第四专区(19504月改名闽侯专区)

19563月,罗源县移属福安专区。196111月,改属福州市。 19638月,闽侯专区恢复建制,复属闽侯专区。

1970年“专区”改称“地区”,同年2月,罗源县归属福安地区(19716月改称宁德地区) 19837月划属福州市

罗源除夕

除夕,俗称三十盲晡罗源人习惯在祭灶之后准备过年。家家户户忙于扫堂”(扫除)、裁新衣、杀鸡宰鸭、蒸年糕、买鱼买肉,准备年货。年关之际,亲朋戚友互赠礼品,女婿要向岳父母、徒弟要向师傅赠送年货。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晚(小月为二十八日)煮线面、太平蛋给儿、孙辈过小儿岁,表示长辈对晚辈的爱护。三十日,外出人家均回家做年,各家各户皆挂年画、贴春联。佛教信徒多数举行祭天地、祭祖先仪式,以公鸡、猪肉、年糕、米酒为供品。是晚合家团聚。年夜饭菜肴不论多丰,但鱼、太平蛋和年糕3碗必不可少。以分别代表年年有合家太平年年高升之意。晚餐后,长辈给未满十六岁的晚辈压岁钱有的晚辈也给长辈拜年钱。主妇装岁饭、煨火母、添满水缸水,切好大年初一用


的一切食品。准备完毕,一家人围坐一起,促膝谈心,直至天明,称守岁。旧时债主多在除夕夜催租讨债,穷人躲债需待次日凌晨始能回家。新中国成立后,不再躲债,装岁饭、煨火母等习俗也逐渐废除。1980年起,除夕夜一家人围坐一起观看电视节目至深夜,青年人多通宵不眠。

罗源春节

春节,俗称做年。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四日。

初一日,凌晨,各家各户皆起早接年,燃放鞭炮。初一早餐要吃线面、太平蛋(鸭蛋)糕,长久”(线面别称长久)太平压乱时高运好等意。当日主餐,皆吃干饭,不喝粥,有初一喝粥,全年缺粮食初一喝稀,出门皆逢雨之谚。饭后,多开展娱乐活动,忌登门访友探亲。鉴江一带初一凌晨,小孩成群结队到当年做寿人家跪拜祝寿,受拜者按人分发红包(俗称膝盖钱)和红桔、糖果以示酬谢。

初一清晨,禁忌很多:一忌用筷子敲击或打破碗、碟,怕不吉利;二忌操刀,怕操刀不慎伤手脚;三忌倒水、扫地,怕倒掉和扫掉财气;四忌打骂小孩,大人尽可能满足小孩要求,让其节日过得愉快;五忌说晦气话,避免冲淡欢乐气氛;六忌讨债,怕影响团结。50年代起,以上禁忌日渐淡化。初一日多开展慰问烈军属、举行座谈会、茶话会等活动,互祝互勉。

初二日,登门拜年,拜年时客人向主人作揖,祝主人合家平安、万事如意。主人还礼,以水果、糖果或煮太平面招待客人。已婚的女儿、女婿多在此日回家探望父母。凡遇小孩上门拜年,均赠红桔,表示出门吉利。

初三日,拜新年。凡上一年有人逝世,这天丧者之家设灵牌,至亲、朋友持香、烛上门吊唁,其他人家忌人上门。拜新年之俗于民国初期革除。

初四日,谓开假日。各家各户打扫卫生将垃圾集中送到村口或垃圾堆,俗送秽。是日,商店开门营业,晚上各家各户设家宴团聚,并为出远门的亲人饯行。 罗源元宵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亦称上元节,是罗源最热闹的节日之一。正月初九日开始送灯,十二日夜舞龙、舞狮上街,商店、住房门首各自点灯,谓上灯夜。十五日为闹元宵,开展猜灯谜、盘诗、排鳌山、燃放烟花爆竹等各种文体活动。农村此日喝喜酒,由上年生孩子的户携带酒肴至神祠款待村人。酒后,各家各户提灯,敲锣打鼓绕境游灯,意为庆贺太平丰收,祈求新一年平安发财,通过聚会、游灯消除境内村与村之间的隔阂,增强乡邻团结。霍口香岭村陈姓居民的游灯与众不同,各家所糊的彩灯两侧必须系上两盏象征牌九只”(赌具)的小灯,元宵夜游灯之后禁止赌博,违者按族规处罚,此俗一直沿袭到50年代中期。旧时,县城有过长桥之俗。人们习惯在元宵节晚上到管角街东侧的长寿桥上走走,俗称走长桥,大人领孩童边走边唱走长桥拼碰碰,去姑家里吃芋蛋以祈求平安长寿。平时足不出户的妇女,在元宵节也解除禁锢,由女伴陪同上街观灯。已婚未育的妇女,此时则多去摸城门的铁灯,寓求添丁(生孩子)

新中国成立后,元宵节多举行舞龙灯、舞狮、文艺踩街、诵诗、猜谜和球类竞赛,丰富节日活动内容。罗源拗九拗九节亦称孝顺节,简称孝九。因拗九节在农历正月二十九日,是正月中的最后一个逢九日,亦叫后九。是日清晨,家家户户用糯米、花生仁、红枣、红糖等煮拗九饭过节。已出嫁的女儿均在拗九节之前送拗九饭孝敬父母,俗称孝顺饭。俗规,家人逝世未满周年的不能煮拗九饭,因此,是日,邻居皆为其送拗九饭,体现县境人与人之间互助友爱精神。


二月初二日,称小拗九,多数地方是日以拗九节留下的拗九饭为午餐,罗源西部农村此日则吃过节。罗源清明清明节,户户上坟,清扫坟墓上杂物,刷新墓碑碑铭,摆供品、烧阴银(迷信纸)祭奠,并在墓上压纸钱。扫墓后采松、竹枝带回,寓长青常发之意。罗源祭扫坟墓有清明前,白露后俗规,即头年墓在清明日祭扫,其余应在清明节前一二日祭扫,鉴江一带寡妇在清明节时多上坟烧纸祭奠亡夫,并在坟上哭诉昔日旧情。迄今除民间继续沿袭扫祭坟墓外,机关单位亦于此时组织干部、职工和学校师生到烈士陵园祭扫,以寄托对革命烈士的哀思。 清明日,不少农民还有采制茶叶和品尝、收存新茶习惯。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7a944fbc8d376eeaeaa31a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