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迪

2022-03-19 13:34:3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张海迪》,欢迎阅读!
张海迪

张海迪(1955916日-)生于济南,中国著名残疾人作家,学硕士。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60年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1970年又随父母下放至山东聊城莘县,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学习,并学习针灸,在当地行医。1982723日同王佐良结婚。1983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将张海迪树立为宣传偶像。张海迪得到了两个赞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张海迪历任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811月当选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

张海迪,1955年秋天出生于济南。5岁患脊髓病导致高位截瘫。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特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家中自学完成中学课程。15岁时,张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了老师。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和德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4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2002年,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问世。《绝顶》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列为向‚十六大‛献礼重点图书并连获‚全国第三届奋发文明进步图书奖‛‚首届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第八届中国青年优秀读物奖‛‚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图书奖‛。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邓小平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随后,使张海迪成为道德力量。张海迪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供职在山东作家协会,从事文学创作和翻译。

20081113日,中国残联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张海迪为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

20100331日,人民网消息称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已报名学车,有望成为国内首批拿到驾照的双下肢残疾人。

1 3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一个贫苦农家。雷锋生前是解放军沈阳部队工程兵某部运输班班长、五好战士,1962815日因公殉职。他的爱憎分明、言行一致、公而忘私、奋不顾身、艰苦奋斗、助人为乐,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崇高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雷锋入伍后,他被编入工程兵某部运输连四班当汽车兵。196011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入伍后表现突出,沈阳军区《前线报》开辟了‚向雷锋学习‛的专栏。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他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被评为节约标兵,荣获‚模范共青团员‛,出席过沈阳部队共青团代表会议。1961年,雷锋晋升为班长,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1962815日,他因事故不幸殉职。



史铁生(195114日——20101231日)195114日出生于北京,河北省涿县(今涿州市)人,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生前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1958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1972年回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后因病停薪留职,回家养病。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篇小说多篇,1983年他参加中国作家协会。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后为北京作家协会驻会作家,一级作家职称。199611月,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现方法上追求现实主义和象征手法的结合,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从成名作《我那遥远的清平湾》到《插队的故事》,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技巧都显出异乎寻常平淡而拙朴,属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另外,他还创作了电影剧本《多梦时节》(与人合作)《死神与少女》等,《死神与少女》属于一种新的电影类型——诗电影,这为电影类型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这两部影片都由林洪洞执导,《多梦时节》以其新颖的视角获第九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广电部1988年优秀影片奖,第三届儿童电影童牛奖艺术追求特别奖,《死神与少女》以其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于1989年获保加利亚第十三届瓦尔纳国际红十字会与健康电影节荣誉奖。史铁生著有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第一人称》《别人》《老屋小记》;

2 3


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插队的故事》《礼拜日》《原罪〃宿命》《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小说三篇》《中篇1或短篇4》等;散文《好运设计》《我与地坛》《墙下短记》《足球内外》;长篇小说《务虚笔记》《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20101231日凌晨3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抢救无效去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有需要的患者。



杏林子,本名刘侠,一九四二年生。十二岁患类风湿性关节炎,这场纠缠她一生的病痛,改变了她的人生道路。一九八○年当选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一九八三年获得国家文艺基金散文奖。更创办伊甸残障基金,身体力行,为残障朋友服务。200328日不幸去世,享年61岁。

杏林子小学时聪明活泼,但六年级那年患上的那场病,除导致她行动不便外,发病时更手脚肿痛,痛苦不堪。她从此结束学校生活,留在家中,由母亲照料。她一边与病魔纠缠,一边广泛阅读,17岁那年开始写作生涯。

身怀残疾的杏林子写作时,弯着腰、弓着背,辛苦数倍于正常人。但她对写作一往情深,以非凡的意志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用双手写下不少励志作品,鼓舞着许许多多的人们鼓足劲儿面对生活。除励志作品外,她也写剧本、散文与小说,早在70年代已是深受华人世界读者欢迎的作家,被誉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杏林子在作品中处处流露对人、对社会的关爱之情,讴歌天地间种种的美,抒发她对生命的欣赏与喜悦,以过人的毅力和爱心,在繁杂晦暗的社会中透出温暖的亮光。

主要作品《另一种爱情》曾获台湾国家文艺奖,另有作品《杏林小语》《生之歌》《心灵品管》《行到水穷处》《真情是一生的承诺》《杏林子励志小品》等多部作品

3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7f4d826ccbff121dd36835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