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与猴

2022-03-28 14:54: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人与猴》,欢迎阅读!
古人

今年春节一过便是猴年了。猴是人们最熟悉的动物。《白虎通》云:猴,候也。见人设食伏机,则凭高四望,善于候者也。猴,候的意思,原意为伺望,观察,当猴子发现食物并不轻易去,而是观望周围的动静,是不是猎人设下的诱饵。

《诗经》中有: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宋代有陈允平的咏猴诗《观猿》挂石攀云曰半斜,乱山深处绝烟霞。香林月满僧归去,啼落春风几树花?唐代诗人徐寅《猿》宿有乔林饮一溪,生来踪迹远尘泥。不知心更愁何事,每向深山夜夜啼。

猴的寓意在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从褒到贬,再到褒的过程。

起初人们将猴视为自己的祖先,认为其是驱邪佑民的祥物,这在很多民族都有流传。藏族最为典型,猴被视为藏族人的始祖再如纳西族。丽江纳西族称祖先为“余”,意思就是猴;称岳父、公公为“余胚”,意思就是公猴;称岳母、婆婆为“余美”,意思就是母猴

早先这种“尊猴”的观念在文学作品中也有体现。人们常将猿猴连称,他们喜爱猿猴,将它视为长寿的象征。《抱朴子》一书中就有“猴寿八百岁”的记载,伴随长寿的自然是安详平和,生活幸福。

猿猴长寿而面目又似老人,加上长臂善于攀援,因此猿猴在中国古代传说中还被赋予更为神奇的色彩。最脍炙人口的故事,当属《吴越春秋》中所记越女和袁公比剑术之事,当对搏三击之后,袁公飞上树梢化白猿而去。

当然,中国古典小说中更为神奇的猿猴,还是小说《西游记》中那位神通广大的猴王孙悟空,在书中被喻为“心猿”他那猿猴头而身穿人类服装的有趣造型,今天已是家喻户晓、老少熟知,并被作为中国画、年画以及面塑、剪纸、风筝等民间工艺创作的题材,更是活跃在戏曲舞台和电影、电视屏幕之中。特别是孙悟空竖起“齐天大圣”的大旗,身披铠甲大闹天宫的无畏形象,更被视为中华民族英勇抗暴精神的象征。

19世纪以来,神话传说被西方理性所驱逐,猴的形象呈现出贬化的态势,如因其外在的瘦弱,猴被视为贫穷的象征;因其好动的特点,猴成了不安分等的代名词;常用“猴的身上藏不住虱子”;形容人不守信用说变就变,常用“猴儿的脸”;形容人小气吝啬常用“猴子手里掉不出干枣”等,这些都略带戏谑贬讽,至于尖嘴猴腮、沐猴而冠、轩鹤冠猴等,就更不必说了。

20世纪后期,神话从祛魅到复兴,猴的文化地位得到了重新认同,猴又被定为吉祥的符号,以猴为载体的民俗产品也越来越多。如剪纸常喜欢猴加猴的造型,寓意辈辈封侯(猴)马上加猴,寓意马上封侯(猴)等。尤其是适逢春节,听得最多的便是“金猴献瑞”

可以说,猴在国人的心里已经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独特印象。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803250e9ec3d5bbfd0a74c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