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物描写使用的手法

2022-04-20 03:05: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景物描写使用的手法》,欢迎阅读!
景物,描写,手法,使用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作者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来烘托环境,集结情感,寄托自己的志向。我们欣赏诗歌时,要了解作者在景物升上寄托的情感读懂诗歌,还要了解使人借助景物表达心境的手法,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主要表现为

从描写角度看,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近高低俯仰.从描写技巧看,渲染与烘托、衬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白描等

一、渲染与烘托—-渲染与烘托本都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渲染是指国画中,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样一种加浓形象的手法。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浓墨重彩,层层铺叙,以突出形象。 二、观察角度

写入诗歌的景物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作者通过精心挑选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成的:由远到近、有近到远、由上而下、由下而上、仰视和俯视等。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角度不同就会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效果。调动感官从不同角度描写,定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的认识更全面,获得更切合诗人情绪的感受。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南柯子•忆旧仲殊)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写出了青山历历在目之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写出了潮水退去,沙迹残留的路面之状。 三、事物状态

(1)动静结合。诗人在描写景物时,一般既有静景又有动景。在静态景物装饰的大背景下,点缀点富有灵气的动景,使诗歌形象更加鲜活。在鉴赏时,要分清楚何为静景,何为动景,动静结合,画面富有生机与活力。翡翠④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⑤在芦花。溪云淡淡迷渔屋, 野旆翩翩露酒家。翠鸟、白鹭的“眠”与栖息,动物不动,依然写静,一个“闲”字表达出闲适之情;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景,溪云、鱼屋,酒旗,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2)以动写静是常用的一种手段。为体现环境的安静,诗人往往会选一些动态的事物来反衬环境。常见的如“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个“闹”字就是以动写静,把静态之花盛开的热烈与艳丽写活了,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3)以静写动,也时常见到。如“遥看瀑布挂前川”“挂”是静态的描述,但却把远望飞泄而下的瀑布的情景写得逼真。“大雁横塞北”

(4)虚实结合。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如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城东早春杨巨源)一二句是实写,描绘出美丽的初春之景;三四句是想象之景:春色秾艳至极;游人如云,喧嚷若市,表现了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分析景物的色彩搭配当色彩与具体的物象相结合,物象便由于带着特定的色彩而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诗歌的色彩虽不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但可发出抽象的色彩信号,诉诸于人的想象,产生令人心驰神往的审美效应。李白的山水诗中色彩使用丰富且个性化,色彩的使用体现着诗人独特的审美品味艺术风格。从色彩方面分析李白的山水诗可以充分的探讨白诗特有的艺术个性和审美效果

感官的角度可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感官的角度来分析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80ff64af7ec4afe04a1dfd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