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作业参考答案

2022-04-01 17:24: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学概论作业参考答案》,欢迎阅读!
社会学,概论,作业,答案,参考

社会学概论作业参考答案 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 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优势需要:是指人在同一状态下可能会有多种需要,但其中只有一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作用,我们把这种需要称之为优势需要。

3、社会交往: 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

4、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转变,又一次行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二、填空题:1.孔德;2.群学肄言;3.哲学基础;4.普遍的社会现象;5.社会性;6.19437.情景主义;8.情感性;9.互相发展;10.条件反射学说。

三、选择题:1A 2C 3B 4D 5B 6A 7B 8B 9B 10D 四、简答题:

1、答: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社会关,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2、答: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处于非常关键的位置。 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人的行为追求一定的目的,包括物质利益、成长条件、社会关系和精神食粮,这些目的构成人们行为的动力,构成人们向自然和社会进取的、积极的动力源泉。 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关系构成的基础。社会需要与人的劳动、实践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31)人类离不开交往。2)社会交往是个人成长的条件,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习得知识、形成自我概念并认识自己。3)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同代人交往可以扩大文化的享用范围,不同世代间的交往可以传递社会文化。4)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人们通过交往而形成社会关系,进而形成社会。人们的共同活动或交往推动着社会发展。 4、答:1)传授生活技能。包括基本生活的各种动作技巧;社会交往的技能,即学习语言和其他文化;谋求一定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2)教导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它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们的关系、维持整个社会的秩序。规范先于个人存在,一个人要参与社会生活必须学习这些规范,才能同他人交往共事。3)指点生活目标。生活目标即人生观。一个人的人生观对于他的一生有重大影响。4)提供角色人选。通过人的社会化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角色人选。

五、论述题:

答: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受以下条件的限制: 第一,个性的形成有其生理、心理基础。先天的遗传,人的身体方面的因素对个性形成是有影响的。第二,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既受自身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制约,更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在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社会因素为中介发挥作用。因此,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作业二

一、名词解释:

1、初级社会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也叫首属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反映着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

2、科层制: 科层制是韦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3社区:社区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4、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层。

二、填空题:1.初级社会群体;2.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四;3.泰罗;4.社会人;5. 人性的角度6. 滕尼斯;7.吴文藻;8.社区分析;9.等级论;10.剥削。 三、选择题:1B 2A 3A 4B 5D 6A 7B 8C 9D 10C 四、简答题:

1、答(1)初级社会群体形成的条件: 1)保持较小的规模; 2)进行直接地面对面地互动; 3保持相互持久的互动关系。2)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1)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场所。人的社会化的初始是在初级社会群体中进行的,为人进一步社会化奠定了基础,而且对个人的成长影响深远。 2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人们为了需要结成群体。但不同的群体满足成员需要的程度不同。 3人们走向社会的桥梁。人们经过初级群体这个桥梁,沟通与社会的联系,并跨越这道桥梁走向社会。4初级群体有助于实现社会控制,人们对初级社会群体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使他们愿意自我约束,不做有


损于本社会群体的事,这就在客观上维持了社会秩序。 2、答:社会组织的特征:1)社会组织是有目的组织起来的群体。 2)社会组织的目标简单、明确。 3)成员间的关系不那么亲密。4)成员的关系、行为常由事本主义的、对事不对人的规则指导和调节。 5)成员的可替代性强。 3、答构成社区的要素:1)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群。相当数量的具有相互联系的人群是社区的存在的首要条件。2一定的有界线的地域。包括土地及地域中所能提供的资源。这是人们活动的场所,是人们进行共同生活的依据。 3)共同的社会生活。这是社区的本质特征。4)有自己的社区文化。表现为社区风俗和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社区其文化不同。 5)社区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的社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上述社区要素在不同社区其强弱不同。

4、答: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分工造成了社会的大分化。历史上三次大分工,使畜牧业、手工业、商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三次大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又形成了不同的阶级;因而一般说来社会分工引起社会分化,社会分工越精细,社会分化就越复杂;但社会分化并不一定都是由社会分工造成的,因为同一职业的内部也有分化。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

五、论述题: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而出现的。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剩余产品的出现就导致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导致了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出现。马克思主义揭示了阶级的本质就是剥削。由于一些集团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它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也不同。由于这些不同,其中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其本质是剥削。阶级必然随着私有制的消灭而消灭。 作业三

一、名词解释:

1、制度化优先:是指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有一种比较定规的社会规范占优先地位,这种现象称为制度化优先。

2、社会控制:社会控制就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

3、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是指人文环境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动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社会问题既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也是人们心理反映的问题。

4、贫穷文化论;从文化的角度解释贫穷现象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穷人之所以长期和世代贫穷,是因为他们拥有特有的贫穷文化。

二、填空题:1.家庭制度;2.象征性设备;3.制度改革;4.罗斯;5.社会行为规范;6.环境压力;7.社会结构8.人与环境关系失调;9物质资料再生产;10.劳动力资源。 三、选择题:1C 2A 3C 4A 5C 6C 7D 8B 9C 10A 四、简答题:

1、答:社会制度是一个系统,它是由各种不同的要素组成的综合体。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概念系统:说明该社会制度存在的理由,及它所起的作用的一套理论。2)规则系统:一整套用来指导人们行为的规则。3)组织系统:检查和推动社会制度运行的机构和组织体系,它是社会制度的实体。4)设备系统:该社会制度正常运行所依赖的物质资源。社会制度的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形成一个现实的功能系统。在这四个要素中,概念系统、规则系统是社会制度的“灵魂”,组织系统、设备系统是其“驱体”。

2、答: 1)维持社会秩序,保持社会正常运行。秩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为保持社会安定,统治阶级或社会利益的代表力量就要对越轨行为进行控制。 2)维持正常生活。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就要动用社会控制手段对破坏生活秩序者予以约束制裁,缺乏这种控制会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定。3)促进社会发展。没有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社会就不能顺利发展。社会的正常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社会秩序的基础上实现的。社会在运行过程中的有序是依靠社会控制来达到和保障的。4)社会控制的反功能: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不能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另外,僵硬而有力的社会控制不利于人们对合理目标的追求。僵硬的社会控制常常会积累矛盾,酿成更严重的社会冲突,冲击社会的正常秩序。因此,在发挥社会控制积极功能时,要注意它的反功能。

3、答: 道德与法律在产生的时间、形成的方式上都有不同。道德产生的时间早于法律,并且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是自发形成的,而法律在人类社会中不是永恒的。①二者作用的范围不同。道德比法律作用的范围要广泛得多,不道德行为不一定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一定是违反道德的行为。 ②二者被支持的力量不同。法律是靠强制的力量来支持的,道德是靠社会舆论的力量来支持的。 ③二者作用的性质和控制的强度不同。法律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人们一定行为的限制和禁止,违法者就要被处罚,至剥夺生命;道德则表现为对人们行为的示范和劝阻,违反道德的人仅受到社会舆论的攻击。 4、答:社会问题产生的一般原因:1)人与环境关系失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原生环境问题,即自然界本身存在的因素对人类生存和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以至威胁。二是次生环境问题,即被人类改变了的自然环境反过来对人类造成威胁,另外,人类对环境压力过大,环境资源难以承载这种压力。2)社


会关系失调。人们之间关系不协调状态主要表现在:群体利益的冲突以致对立,群体间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结构失调、社会解组等。

五、论述题:答:劳动就业问题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生的不利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其实质是劳动力资源同生产资料不能合理配置。 我国面临的就业问题主要来自新增劳动力的就业、解决隐性失业和体制改革造成的失业问题。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 A、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B、广开就业渠道。 C、继续控制人口增长。 D、建立待业、失业保险制度。 作业四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因不能参加正常劳动或遭受意外而不能维持基本生的社会成员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2、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指在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变动的过程。

3、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人们生活表现的类型化了的活动形式的特征。

4、全球发展理论:全球发展理论是把全球看成一个整体,提出了各种全球性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全球系统观点。

二、填空题:1.国民收入;2.社区工作;3.农村社会保障;4.五行相胜;5.索罗金;6.帕累托;7.家庭流动;8.第三次浪潮;9.罗马俱乐部学派;10.人民的物质和文化。 三、选择题:1.B 2A 3A 4C 5A 6A 7C 8B 9A 10D 四、简答题:

1、答: 社会工作的功能: A、解决实际困难,保障个人生活; B、挖掘受助者潜能,促进其发展; C、发扬互助精神,促进社会整合; D、化解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

2、答: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制度。 社会工作是指帮助社会生活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自己的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从其内涵及功能加以比较,共同点是帮助解决基本生活;不同点是:①社会保障依照法律实施保障的制度,而社会工作不受法律约束;②社会保障面对的是社会成员而社会工作面对的可能是群体和社区等团体;③社会保障涉及的主要是物质保障而社会工作有其物质因素也有精神等其他因素。

3、答:社会流动的类型: ①按照流动的主体划分,有个人流动、家庭流动、群体流动; ②按流动的方向划分,有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③按流动参照物划分,有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

社会流动会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是社会选择的一种途径。若一个社会能够创造更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是社会充满活力的象征,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4、答:依附理论是发展中国家的学者用来解释不发达国家发展不起来之原因理论。理论的思想基础是阿根廷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普雷毕什提出的核心与边陲国家不平等理论。 该理论认为,世界经济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由核心和边陲构成(即由西方发达国家和非西方不发达国家构成)。核心和边陲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不平等关系,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不平等贸易剥削不发达国家,从而导致后者不发达。

该理论的另一代表人物弗兰克引申了“核心 边陲”概念,认为“核心”也可称为“宗主”。“边陲”也可称为“卫星”,宗主与卫星的关系,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而且还存在于卫星国之内的不同地域,后者是前者的翻版。结论是不发达国家必须割断同发达国家的联系,自力更生,才能摆脱不发达的境地。

该理论的评价: 1)这一理论看到了不发达国家落后的重要原因,对要摆脱传统社会到达现代社会只有走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理论给予了严厉的批评,对不发达国家如何走正确的发展道路,显然是一个新的分析观点。但它将其原因完全归于外因是不全面的。 2)其割断同发达国家的联系的设想很难做到。世界体系论认为整个世界构成一个体系,西方发达国家是通过经济联系和不平等的贸易来剥削和掠夺不发达国家的。世界体系是依附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五、论述题

答: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中主要论题之一。 1)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 2)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要发生变革。 3)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也改变着生活方式,也就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4当社会的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或瓦解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起推动作用;相反,当它所维护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或破坏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发展就起着阻滞作用。这就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概括的结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84b637f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1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