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案

2022-12-05 11:55: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说“木叶”教案》,欢迎阅读!
木叶,教案

说“木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水平: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理解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升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过程与方法:

1.能使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水平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2.能够初步学会古典诗歌意象鉴赏的一般方法。

3.引导学生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

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理解“树叶”和“木叶”“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 【教学难点】

课外延伸,通过度析具体诗歌从而理解意象在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方面的重要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今天,我们就跟着著名学者林庚先生来说一说木叶,对“木叶”这个概念做一番咬文嚼字。 二、分析课文

(一)速读课文,思考、讨论问题 1.关于“木叶”,作者发现了一个什么现象? 2.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要求:边读边勾画出关键语句,小组交流、讨论、探究。

小组代表回答,老师点拨,明确问题一答案: 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继续追问:何以见得诗人们钟爱“木叶”这个形象?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用木叶舍树叶,甚至发展到用落木 继续追问:诗人们舍树叶用木叶再发展到落木,关键在于哪里? 明确问题二答案:关键在于“木”字。“木”有两个艺术特征:一是含有落叶的因素;二是有微黄与干燥之感, 带来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

(二)深入研读课文

1.“木”为什么会有这些特征?

朗读第四段,小组讨论,探究,形成答案。 明确: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是概念的影子 躲在概念的背后 丰富多彩一言难尽

2.辨析“木”与“树”的区别

正因为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木叶”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不过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从文中抽取四句诗,让学生们赏析,感受划线词语的不同艺术特征: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3)午阴嘉树清圆 周邦彦《满庭芳》

4)柔条何冉冉,落叶何翩翩。 —曹植《美女篇》

小组讨论,探究,两个组对诗句实行赏析,两个组派代表到黑板上展示划线词语艺术征答案,学生评议,老师引导,形成看法。老师展示参考答案。

“木”“木叶”“落木”

它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清秋的爽朗与空旷;它属于风、属于爽朗的晴空、属于秋风叶落的季节;它有衰败飘零之感、有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之意。 “树”“叶”“落叶”

它褐绿、饱满、繁茂、绵密、湿润、缠绵;它属于春夏之季;它是一种美好的形象。 小结:正因为“木”有这样的艺术特征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86f66c01a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4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