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意象

2022-10-26 04:11: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水的意象》,欢迎阅读!
意象

水的意象

面对着滚滚东逝的水,怒涛拍岸的水,澄澈如镜的水,烟波浩渺的水,曲似柔肠的水,脉脉无声的水,诗人无不心潮起伏,感慨万千。中国古典诗歌中水的意象无处不在,水在诗歌中形态万千,水在诗人心目中引起的联想也是复杂多样的。

一、流水喻人生易逝。千百年前,孔子站在岸边,望着眼前滔滔东逝的流水,发出深沉的慨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将东去的流水比喻为流逝的时间,引人萌发生命无常、今昔兴衰的感叹。李白高呼“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黄河之水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势不可回。人生又是多么短暂,“朝”“暮”间就满头白发,逝去的青春就如同东去的流水再也回不来了。诗人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令人顿生悲意。自己两鬓斑白可功业未就,朝廷腐败,政治抱负无从实现,这是何等深沉的慨叹。“临川哀年迈,扶心独悲吒”(郭璞《临仙诗》)滚滚流水仿佛消逝的青春岁月,把捉不住,充满无奈,是人类共同的伤感。

二、流水喻离情别绪。古人往往临水送别,站在江水边,望着载着情人、友人的船渐行渐远,江水无尽无休,离情别绪无穷无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是何等的悲壮。“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是何等温馨与绵长。“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诗人要一程又一程离别远去,舟行千里,在辽阔深远的空间里,如此浓密深远的烟霭是诗人的离愁,何等的深沉。“无情汴水自东流,史载一船离恨,向西洲。(苏轼《虞美人》)滔滔流动的江水,恰似缠绵起伏的别情相思,无穷无极,流水成为文学意象中离别的主题。水的特征是纤柔,深渺,水意象的确适合用来暗示缠绵悠长的情感:“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悠悠流水映着无语斜阳,不正是眺望归舟的思妇那寂寞哀怨的情感吗?“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同样是楼上的女子,同样是一江的春水,这次却是所望之人在暖风中挥着马鞭远行。行人越行越远,她心中的离愁越积越深,如丝如缕,如迢迢春水,绵延不尽。

流水又可带去无尽的问候、思念和祝福。“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杜甫《所思》)杜甫思念远在荆州的友人,想要问声平安,却找不到


可以寄信的使者,倒是门前锦水辗转汇入长江,流经三峡,可以达到荆州。诗人想象自己思念友人的泪水滴入锦水,就可以随水东流,直到友人所居住的地方。“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而浩浩荡荡流向远方的江水正带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一片祝福流向天际。“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陈与义《临江仙》)请桥下水带去友人去年共饮的美酒,捎去这一片无法言说的思念之情吧。水也成了沟通情感的直接表现。

三、流水喻无形的阻力。水深不可测,奇险无比,难以跨越。它又成了相隔两地的有情人想见而又不得见的无形的阻力。“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在芦苇苍青茂盛、白露凝结为霜的清晨,诗人去水边寻找意中人。他沿着曲折的水岸去寻找,道路艰难遥远;他沿着直流的水道去寻找,那人好像被水包围着,可望而不可企及。蒹葭白露的苍茫意境,一水相隔的痛苦无望,令千百年来的读者慨叹惆怅不已。“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牛郎织女相距并不遥远,可是却只能隔着“清且浅”的银河脉脉相视,这才是让人锥心刺骨的伤痛,地老天荒的遗憾。“送君此去令人愁,风帆茫茫隔河洲。深阔无边的河水从此阻隔想见面而又不得见面的族弟。这无形的阻力是门当户对的世俗偏见,是小人的妒嫉与诬陷,是奔波他乡作生计的劳碌……这一切的一切都和着那滚滚的流水无穷无尽地流淌。

四、流水喻愁情愁绪。古代的文人雅士饱读诗书,追求“兼济天下”的理想和抱负,可是在现实的际遇中处处遭受坎坷与不如意,壮志难酬的愤懑,途无路的悲苦,感时伤怀的忧郁,破国亡家的伤痛,水流的连绵不断,恰如这些愁情愁绪挥之不去。“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喻愁之长。“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一江春水,比喻亡国之愁的深广。“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的奇妙比喻,写出诗人的悲愁似水又难以斩断。同是以流水喻愁情愁绪,三位诗人从不同的角度着眼,恰当地在愁情与水的相似特征之间建立联想,他们的诗作同样成为描写愁情的千古佳句。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8fb3172ba1aa8114431d9a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