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殿》主题

2022-12-26 07:27: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长生殿》主题》,欢迎阅读!
长生殿,主题



浅析《长生殿》的主题

摘要

《长生殿》重点描写了唐朝天宝年间皇帝昏庸、政治腐败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导致王朝几乎覆灭;剧本既谴责了唐玄宗的穷奢极侈,又表现了对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的同情,间接表达了对唐朝统治的同情,还寄托了对美好爱情的理想。有关《长生殿》的研究仍然持续不断,关于它的主题研究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共识。



关键字:长生殿 主题 爱情 社会 兴亡 人生感慨

《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昇所作的剧本,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洪昇说:“余读白天乐《长恨歌》及元人《秋雨梧桐》杂剧,辄作数日恶。”他深为两篇作品所感动,又不满作品写的过于感伤。于是《长生殿》写唐玄宗和贵妃杨之情事而命意在于显示“乐极哀来”的道理,以“垂戒来世”。但它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呢?二十一世纪以来,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长生殿》的主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可归纳为一下四种观点:

1、爱情主题说

有学者认为《长生殿》的主题纯粹是写情。学者们从作者对相关历史材料的处理,创作背景等入手,探明作品的主题思想,认为《自序》中 “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一句已明确表明《长生殿》的主线、主题只是一个“情”,并无意总结历史兴亡的深刻教训。至于所谓的“垂戒”说法,只是作品的客观效果,是作品主题的引申,而不是创作的本意。任何反映“乐极哀来”主题的作品,都可以具有“垂戒来世”的客观效果,“用戏剧形式表现具有启蒙色彩的“至情”说,这大概是洪昇创作《长生殿》的真正用意,也可能是剧本的主题所在。”他们不赞同政治主题说、双重主题说与模糊主题说,认为兴亡之感不过是文本创作前或创作过程中捎带附载上的用来表现李杨爱情的背景与影响的次要内容与思想。 2、爱情与社会说

因为婚姻、爱情本来就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没有不存在婚姻或爱情的社会。所以又有学者认为《长生殿》的爱情主题和社会主题是融合的,硬把二者割裂开来是既不忠实于生活实际也不符合剧本真面貌的。《长生殿》主题为单纯歌颂爱情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全面的。考察《长生殿》主题离不开男女爱情,也离不开社会政治,抒发兴亡之感和歌颂真挚爱情之间并非互不相扰,而是存在着一根有机统一的红线,即至死不逾的真情追求。学者们从《自序》“卑之无甚高论”解读出,《长生殿》主要是通过李杨之间可贵的爱情关系和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事件的描写,来启示人们在追求幸福爱情的同时,不要忘记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从而正确处理爱情与爱国,爱情与政治,爱情与事业之间的关系。使二者并行不悖,在追求幸福爱情的同时不忘记社会责任,从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3 兴亡说

有的学者则认为《长生殿》并不意在李杨的爱情故事,而在于写亡国的历史


教训,垂戒后世。 黄彬就是认同这样的观点,同时他在研究中发现《长生殿》主题在以往的戏曲主题中有所突破。他在《〈长生殿〉主题上的突破》《甘肃农业》)这样说到,《长生殿》以前的戏曲作品渗透了封建史学家的‘女人亡国’观点,认为杨贵妃是国家衰败的罪魁祸首”,但《长生殿》则“突破传统观念,赞美、讴歌杨贵妃,把批判的锋芒直指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唐玄宗,揭露唐玄宗的过失。”范道济《论〈长生殿〉的讽谏主题》也持相近的观点,他否认所谓洪昇的反清意识以及《长生殿》的所谓反封建的爱情描写,认为,洪昇并不认为女人是祸水,也不打算“惩尤物”洪升要垂戒后世的是“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这种惨重的历史教训。 4、人生感悟说

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观点或看法,因此,关于《长生殿》的主题有第四种说法——人生感悟说,也就不足为奇。汪龙麟《“兴亡今古恨,酪酒问渔樵”—从李杨故事文人论释模式变迁看〈长生殿〉的主题蕴含》《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就是从李杨故事文人论释模式变迁中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洪昇之创作《长生殿》,一则是出于对前人有关李杨故事解读模式的不满,再则是欲借这一故事融入自身的身世感伤。欲通过帝妃之恋与安史之乱即情与史的错综扭结来表达人生不永、情缘易逝、世事沧桑的人生幻灭感。而菅永梅《情缘终归虚幻——论〈长生殿〉的佛道思想和剧作主题》《戏剧之家》)则从佛学的角度出发,认为《长生殿》中渗透了浓重的佛道的人生空幻思想,《长生殿·自序》中所说的 “情缘终归虚幻。清夜闻钟,夫可以遽然梦觉矣”便是它的主题。《长生殿》就如催人醒悟的梵钟,使读者于唏嘘感叹中得以高屋建瓴的人生思考,从宗教哲学的角度来审视生命。 5、结语

《长生殿》以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为主线,以朝政军国之事为副线,融合进唐以来叙述、咏叹天宝遗事的文史、传说等许多材料、剧中出现的情节、人物大都源于历史现实,有依有据。作者通过花谢人亡,繁华消歇,满目兴衰,空余一腔遗恨的情节构建,让人们感受到一种“盛事不再”“追怆感伤”的历史感。 因此,《长生殿》的创作,显然是要来抒写兴亡之恨的。对剧中人物的描写,忠于祖国的得到表扬,危害祖国的受到惩罚。虽然,把天宝之乱,隐喻作明清间的变化并不确当,但,在它上面,确是凝结着人民的爱国主义的情绪。同时,在《长生殿》许多地方,都接触到了人民生活的苦难;对危害人民的事物的讽刺与抨击,也或多或少的凝结着人民的思想和愿望。所以,“长生殿”与人民的思想是有着联系的。

在《长生殿》中,也时时流露出作者主观意识中的封建思想和唯心的“情”的观念。歌颂真挚的,生死不渝的爱情,显然,在对建社会里,它有着特别积极的意义。但吸引、促使作者选取它、描写它的东西,不是李、杨之间的“情”,而是借天宝遗事,抒写抑郁在胸中的亡国之痛。这种隐痛,在清初,被埋藏在每个具有民族意识的人的心灵深处。

在对《长生殿》主题探讨的过程中,许多学者认为“尚情”是《长生殿》剧的一大主题。其中对情的崇尚和张扬是明显的,但也是流于表面的,作者是想再次重弹,自明中期以来弘扬已久的“尚情”老调,还是另有寓意?但如果结合着作家生活的时代,以及个人经历,我们不难看到,洪昇的思想应该比明代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主情派作家,更加成熟深邃,他一方面意识到人性中“真情”的可贵可赞;另一方面经过了王朝的更迭,生命中更沉淀了一层“历史感”,因而“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9181bd3d4d8d15abe234e6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