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中“范画”的思考?

2022-07-03 17:50:2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美术教学中“范画”的思考?》,欢迎阅读!
美术教学,思考,范画”

美术教学中“范画”的思考 ?

摘要:在日常绘画教学活动中,给孩子提供范画,让孩子根据范画进行练习已经成为固定的教学模式。随着新的教学理念模式,美术教学的目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过去在美术活动中,我们会基于孩子年龄小,经验较少的考虑,为了保证孩子能顺利地完成本次教学目标,习惯给孩子提供几幅好的绘画范例。绘画是发展孩子创造想象力的一种有效的形式,但在绘画的过程中孩子的想象往往受教师范例等因素的影响。范画是否必要,究竟是给孩子学习是一种支撑还是一种影响干扰呢?作为一线的教师又该怎样进行分析与思考呢?我觉得在目前的美术教学中运用“范画”教学模式有以下几个弊端

关键词:美术教学 幼儿教学 创造力

一、使用范画扼杀了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传统教学中,孩子美术作品缺少创造性,其原因并非孩子本身缺乏创造力。而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总是教师先出示范例,然后再示范其画法,最后要求学生临摹。老师追求的是孩子的作品是否与范例相同,学生只需机械模仿即可。这些长期的临摹严重阻碍了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过去那种出示范画—教师讲解—幼儿临摹的教学模式,确实使幼儿较好的掌握了构图、色彩等,但同时也把幼儿的思维用框架固定,他们不再张扬他们的天真,开始接受并习惯绿的树、蓝的天,他们开始慢慢忘记他们曾经也想象过飞在天上的小猪和游在水里的兔子,其结果所有的树、草、蓝天,都是一摸一样的模式。

二、使用范画阻碍了幼儿的自主表现能力。

绘画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性的活动,表现的是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孩子儿画画冲动的是幼儿自己对事物的印象,而不是画画的技能,所以,没有感受就没有表现。照着范画临摹出一模一样的作品,那就叫复制,不是表现。或许,表现与技能或许是有联系的,但决不是因果关系 ,即技能的提高并不能导致表


现能力的提高。如果技能很高但缺乏感知和想象,其作品也不会具有表现力。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画画技能好但离开范画就没办法下笔,什么也表现不出来。不要一味的追求孩子画了一幅多么象样的画,而是要激励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

那么绘画教学过程中是否需要范画?又该怎样向孩子们讲解,教给他们呢?我在教学活动中探讨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运用范画。

1、弥补孩子的表现盲点,美术教学运用“即时性范画”

即时性范画,又称当堂性范画,主要针对某些绘画难点或者需要当场试看效果的绘画方式所作的范画,能够给孩子提供当下的技术支持或者亲眼所见的机会。在平常绘画教学中,由于孩子认知、表现能力等方面原因,常会遇到造型表现盲点。如物体的遮挡关系、比例关系、手脚的造型、动作的表现等等。此时,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孩子运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运动觉等多种通道充分感知现有物体及其关系,以获取丰富的表象信息。

2、美术教学活动中利用生活经验,形成“脑中的范画”

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体验,为艺术活动积累经验与素材,如观察不同的树的形态,色彩等。比如进行《树》的绘画活动,为了孩子积累相关经验,我们请家长带领孩子看生活中形态各异的树木,我们教师还让孩子在自由活动时去找各种不同的大树,观察它们。孩子通过经常观察,在脑中积淀了关于树的深刻印象。那么从影响幼儿绘画的心理因素来看,孩子的绘画受到对物体的感知、情绪情感、表现力、运动系统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情绪情感是动力因素。在绘画活动中,教师需要运用各种有趣的手段和方法,在满足孩子探究发现欲的同时,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其感受参与的快乐、创造的乐趣,引导幼儿愉快地进行有意义的、有意识的创作。

3、美术活动“同伴间范画”培养孩子的分享能力和绘画技能

同伴间范画是幼儿同伴之间相互学习和比较的好形式。同伴间范画既可出现在绘画活动的评价环节,也可适时用在绘画合作环节。如:孩子们在完成每一副


作品之后,教师都会进行作品赏析,“你认为这幅画画得怎样?”“那些地方画得好?”“你想怎样画呢?”孩子们学会采用欣赏和建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比如,“我喜欢他使用的颜色,如果再画大一点会更好”、如果再给小朋友穿上漂亮的衣服会更好看”……幼儿在相互赏析中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能够看到同伴的亮点,能够取长补短。通过分享同伴间的范画,可以扩展幼儿自身的经验,同时建构出新的经验,而且更可能促进幼儿在最近发展区的发展,长期坚持能够培养幼儿的分享能力以及个体的绘画技能,形成可持续发展

总之,在绘画活动中,并非“示范”与“不示范”就代表了教学观念的先进与否?而是如何能把美的心灵感受大胆地描绘出来。孩子的作品不是教师范画的翻版,不能让孩子们简单地模仿,让范画变成了限制孩子想像和创造的桎梏。教师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发挥空间,保护孩子们的想象和特有的创作意识。让我们教师与时共进,达到美术教育的最终价值: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吕江英. 幼儿美术教育中运用“范画”的思考与分析[J]. 现代职业教育, 2019(9):153-155.

吕江英. "幼儿美术教育中运用“范画”的思考与分析." 现代职业教育 9(2019):153-155.

吕江英. (2019). 幼儿美术教育中运用“范画”的思考与分析. 现代职业教(9), 153-155.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9b3063849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2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