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 李毓秀 故乡

2022-03-27 14:50: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撰 李毓秀 故乡》,欢迎阅读!
故乡,李毓秀

李毓秀 确立“天下第一规”(组图)



据李家后人描述而绘制的李毓秀画像此为拍摄的资料图



李毓秀故居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段朗朗上口的文章,国人并不陌生。是的,它就是国学启蒙经典《弟子规》。《弟子规》是一本优秀的启蒙教育教材,打从问世起就广为流传,大受好评,有“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规”之称。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弟子规》,也有些人知道《弟子规》的作者是清朝秀才李毓秀,但知道李毓秀是我省新绛人的,有多少呢?

《弟子规》在新绛写就

李毓秀(1647年—1729年),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人,咱晋南人。他写作《弟子规》的年代,是在清朝康熙年间,距今不过三百多年。

李毓秀出生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从小衣食无忧。据考证,他的家族居住地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大小宅院13座,还有家庙、讲堂、宿舍、磨坊、伙房、马房、花园和枣园等。

李家整体由一条东西路隔开,分成两大格局。路北是住宅区,座座宅院相互串通,户户相连。据传李毓秀曾住过的房屋名为“楼儿园”,其建筑别具一格,远近闻名。后来,因为家道中落,楼儿园被李氏家族后人转手出售。几年前,买下楼儿园的人盖新房,便将旧房拆除了。

据住在楼儿园旧址的孟姓老人讲,几年前,他们在拆旧房时,还发现屋顶的“脊梁板”(当地建房时的一种习俗,要把房屋主人的名字写在房顶一块特制的木板中央)上有“李子潜”的字样。

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李子潜就是李毓秀。


三百多年前,李毓秀放弃了仕途,转而跟随老师名儒党成游历四方。晚年,李毓秀在家开了间私塾学校,名为“敦复斋”他在这里一边给学生代课,一边潜心著书,《弟子规》就是在这时完成的。

《弟子规》本名《训蒙文》意思是启蒙、教育子弟尽人伦本分、忠厚生活的读物。后来,他的朋友、浮山人贾存仁对《训蒙文》做了一些修订,并将书名改为《弟子规》从此之后,《弟子规》辗转翻印,流传南北,成为妇孺皆知、历久弥新的国学经典。

《弟子规》基本为三字一句,每句押韵,十二字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共九十行一千零八十字。《弟子规》内容浅显易懂,很快流传开来,且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李毓秀在书中所写的内容都是最简单、最根本的人生态度。有现代研究学者指出,《弟子规》的核心内容是倡导通过坚持修己爱人达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是人生第一规,是做人的根本。

第十代孙述说“老爷爷”往事

李毓秀第十代孙李俊明今年60岁,管李毓秀叫“老爷爷”。

虽然老房已然不在,但李俊明听老人们讲起过老房子的壮观。

他说,老爷爷曾经住着五花攒门的四合院。门楼雄伟高大,两根圆柱竖立在大门左右两侧,带有铆钉与图案的铁板镶嵌在两扇大门的四周。门前蹲着一对矫健的雄狮。大门上有块砖雕匾额“俭清明”,字迹斗方,遒劲有力。“匾额‘俭清明’告诫我们在生活上要勤俭节约,不要铺张浪费。做人要光明磊落,言行举止要有准则,合乎正义,符合道义。待人要真诚恭敬,和睦相处。对己廉洁自律,洁身自好,不偏不倚,俯仰无愧。”

庭院中最气派的要数北房了。北房是廊房,前面四根圆柱分别矗立在刻有小狮子的鼓石上,柱子上绘制着精美绝伦的图案。廊檐上雕刻着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卷。走廊的东西两侧墙壁上刻有两个椭圆形的图案,分别写着“仁义博爱,孝悌勤学”八个大字。

与北房相对的是南房,南房是二层楼房。站在北房走廊前,仰面就能看见镶嵌在二层楼隔扇上的五个大字—“积善尚余庆”。

李俊明说,“积善尚余庆”是老爷爷培养弟子们的座右铭。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清康熙戊辰年(康熙二十七年),汾阳府计划修复文庙。得知这一消息后,李毓秀四处奔走,建言献策,想方设法筹集银两,号召弟子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李毓秀还带头捐出了七钱银两(县文庙石碑有记载)。

李毓秀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特点给予不同的教诲,被誉为“北方的圣人”。在“敦复斋”里,他培养出不少得意弟子,姚吉士、阎廷玠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李家后人不忘纪念先人

除了李俊明,周庄还住着大量李毓秀的后人。

李振声老人说,李毓秀是他的先人。李振声和李俊明是叔侄关系,今年75岁。他清楚地记得,文革期间,当地政府曾有人找他的父亲谈过话,搜拣过李子潜的相关遗物。谈话结束后,大家立即将先前敬奉的先人牌位或焚烧或埋在了荒野。

李俊明也说,文革开始后,老爷爷被打成了“反动儒生”,他的书被批为“封建毒草”。

1973826日,新绛县城关公社召开了五千多人参加的批判坏书《弟子规》大会。随后,周庄村也召开了批判会。当时李毓秀的坟墓遭到严重毁坏,连棺木上的一堆沙土也被人抹平,长满了荒草。现在,李家还有一张上世纪50年代先人坟茔的照片,照片上,李俊明的爷爷头戴礼帽、身着棉袄,推着自行车恭敬地站在坟前。当时,他将要出远门,特地去坟头前告慰先人,表明对先人的怀念之情。

对于李毓秀去世的事,李俊明听家里老人说过一些。“由于长期的精研、讲学、游说,老爷爷积劳成疾,于公元1729年离开了人世。噩耗传开,不少的同事、弟子们闻讯从外地赶来,在后人的陪伴下,怀着沉痛的心情为老爷爷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据说他的得意弟子姚吉士主持了下葬仪式。”李俊明说。




李毓秀墓地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雄伟高大的两个碑楼,并排矗立在墓前,碑楼全身为青石雕刻,中间是碑文,两侧是挽联。碑楼前方有一个长1.5米,宽1米,厚0.25米的石头祭桌,祭桌前面有一个香炉。坟墓由青砖、石灰建造,呈弓形。碑楼往南是神道,最南面是一对两丈多高的神道柱,庄严肃穆。

李俊明说,每逢清明节这天,李家后人们全部出动,哪怕是在外地的人,也都要赶回来。大家用专用食品盒装上贡品,比如压卷、刺馍馍、面条、馄饨馍,还用篮子提上酒肉、茶水,带上有根的菠菜、韭菜、长心眼的莲菜等。“最要紧的是烧纸和票子。”李俊明说,来到坟头,最先给后土进香,紧接着就是把各种供品恭敬地放在祭桌上,而后点香烧纸、敬酒磕头,告慰先人。“最后,再把馄饨馍和刺馍馍往坟上一扔,嘴里说着:‘滚滚滚馄饨,爷爷奶奶添儿孙。先人们,我给您们挠痒痒了,请您们醒醒吧。

李毓秀虽然去世近300年了,但他的教化思想作用仍在传承发扬。

本文来源:太原新闻网-太原晚报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a328c27804d2b160b4ec09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