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阅读附答案

2024-01-14 14:14: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阅读附答案》,欢迎阅读!
还家,渔人,从来,答案,阅读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便要还家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③诣太守说如此 ④寻病终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⑴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⑵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小题3】.用“/”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2) 家。 【小题4下列对选文内容与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2)A花源记》写法与郭沫若的《天上街市》的写法一样,以美好的想象反衬现实的黑暗。 B.桃源人“不复出焉”是因为与世隔绝时间太长,他们适应不了外面人的生活习惯。C.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表明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D.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无人问津”。

【小题5.从《桃花源记》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团结,相处和谐,生活富足,环境优美。你认为作者的理想境界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是不是完全实现了?请列举现实生活一个例子阐述个人见解。 答案

【小题1】①同“邀” ,邀请 ②详细 ③到 ④随即,不久

【小题1】⑴桃源人带领妻子儿女以及相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⑵就顺着以前的路,处处都做了记号。 【小题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小题1B

【小题1】示例一:没有完全实现。桃花源中环境优美,而我们今天的社会,大量良田被占用,环境污染严重。我们村附近建立一个药厂,村子里的沟凼全部变成了臭水沟。 示例二:没有完全实现。《桃花源记》中人们相处和谐。而今天,虽然人们物质生活富足了,但人际关系紧张,人人自危。前不久报上还刊登了一个消息,一个司机扶起马路上倒下的老人,结果被说成这个司机撞到老人,被索赔。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a991b79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7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