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土化”到“本土生长”:职业教育发展的策略转向

2023-04-25 17:25: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本土化”到“本土生长”:职业教育发展的策略转向》,欢迎阅读!
本土化,教育发展,本土,转向,生长

从“本土化”到“本土生长”:职业教育发展的策略转向

作者:刘霞

来源:《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第8



一、借“本土化”谋本土职业教育发展的弱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习、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先进职业教育经验,进行“本土化”创新,是我国职业教育“后发赶超”利器,具有其时代意义。然而随着时代的演进,“本土化”的弱点也逐步显现,成为制约我国构建本土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主要因素。

(一)缺乏对“本土”的关注与理解

“本土化”通常以“他者”为前提,“他强我弱,向他者看齐”便不自觉地成为基本前置性思维逻辑,从而衍生出“述而不析”“借而不鉴”等现象。这反映了对“本土”缺乏应有的关注与理解,没有从“自我”出发,从本土政治、经济、社会、教育与文化环境深入剖析“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职业教育、当前职业教育的短板是什么?”并基于此种运思逻辑和清晰认知去深入学习,思考借鉴的可行性及效用。

(二)“化”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本土化”涉及选择性引进、转化生发两个问题。选择性引进首要的是确定选择的标准和基点,而标准和基点如何定很难形成共识,“跟着感觉走”成为常态,因此“标杆”选择的科学合理性难以预知。转化生发存在一个接收的问题,这一过程常常存在以“他者”取代自我,从而“催生”本土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错误认识和行为,其结果:一方面,由于没有深入他者文化,分析他者职业教育,而没有接收到“精髓”和“一般规律”;另一方面,也由于缺乏对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需求剖析,而造成“自我隐匿”。

(三)难以打上“本土”烙印

纵观当今世界职业教育,积极学习他国优秀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以谋求自身发展,是各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在相互“取经”过程中,英、美、德、澳等国选择了一条“由内而外”的内生式学习借鉴道路,结合本土实际创生了具有本土烙印的职业教育模式;而其他国家选择的是“由外而内”的“本土化”道路,至今尚未形成自身职业教育特色。由此管窥,在对“本土”缺乏准确认知和充分考量的情况下,“本土化”他者职业教育很难打上“本土”烙印,也难创生本国职业教育模式。

二、职业教育转向“本土生长”的历史必然性

鉴于“本土化”不可避免的弱点,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培育自主发展能力、服务新时代国家建设、奠定国际平等对话根基的历史必然性,我国职业教育应转向“本土生长”。所谓“本土生长”,“是立足于本土社会的文化演进过程,侣导对异域的借鉴是一种自主的吸收,而不是将一种文化奉为圭臬”,强调扎根本土社会、运用本土方法、采用本土话语来进行文化表述,进而在本土结出原创的果实。

(一)培育自主发展能力的必然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要求我国职教育走自主创新发展道路,培育自主发展原生动力。因此,必然要以正确的态度研究他者职教育,“消解对他者外在表现的简单临摹,从平稳的心态挖掘他者‘优越’的身后土壤”,“深入文化深层去认识他者职业教育、理解其实质”,以更好地了解和研究本国职业教育,在此基础上扎根本土,创生本土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培植自主发展能力。

(二)服务新时代国家建设的必然

新时代背景下,回应新经济形态提出的新要求,开展制造强国建设,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适应中国水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鉴于此,必然要重视职业教育的“实践关怀”特质,倾力于鲜活真实的人才培养实践,发现、解决真实教育问题,不断积累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构建起“原汁原味”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服务新时代国家建设的新人才。

【三)奠定国际平等对话根基的必然

职业教育作为新时代国际化新人才的重要孵化器,必须具备走出去和昂首在国际舞台上同他者职业教育平等对话的能力。这种能力从何而来?应是在对国外优秀职业教育经验进行必要学习与借鉴的同时,走向民族的自我,从丰硕、多元的本土文化与教育传统中汲取养分,不断丰盈自我,构建本土话语体系,并通过“由内而外”的显化过程将融合了民族和本土特性的职教育理论与实践输出到国际,以此奠定同他者职业教育在国际上平等对话的根基,建立职业教育自信。

三、职业教育实现“本土生长”的策略选择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中国要实现职业教育从“本土化”到“本土生长”的逐步转向,可以选择以下策略。

(一)扎根本土文化,厚植本土生发土壤

职业教育扎根本土文化包括两层涵义:一方面,扎根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本土生长”的现实土壤;另一方面,扎根传统文化,回到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本土生长”的历史根基中去。职业教育界要加强本土文化修养,深入了解自身文化的来龙去脉、价值取向、优劣之处及特色创新,形成对本土文化的敏感性,厚植理论与实践“本土生发”土壤,培育“本土生长”自主能力。

(二)关注本土对象,培育本土意识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之所以为教育的本质所在。”职业教育要树立本土关怀意识,根植于区域性和情境性,把关注点聚焦到本土教育对象上来,以“学生”为中心,帮助每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社会价值。在人才培养实践中自觉进行具有时效性的教育思考,立足本土教育对象解决实际问题,为职业教育理论的本土创生提供可能性。

(三)回归教育实践,找寻本土生长点

任何教育理论和思想都来源于特定的、情境化的教育实践,因此只能有效地解释、解决特定情境下的问题。职业教育实现“本土生长”,可以运用人类社会学倡导的田野研究法,走

“自下而上”“从实践到理论”的自主创生道路,躬身人才培养实践,直面人才培养现实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并从中找寻职业教育理论和一般规律的本土生长点。




(四)创生本土话语,构建本土话语体系

职业教育界要深入到本土职业教育的内部与深层,采用“介入实践和文化”的研究立场与方式,逐步在实践中探索发展适应于本土理解的话语体系,用本土的语言来表达生发于本土的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形成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职业教育话语体系,让世界听到来自中国、属于中国的职业教育声音。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a9c62ca2f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5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