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隅顽抗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2023-01-03 00:01: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负隅顽抗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欢迎阅读!
负隅顽抗,褒义词,贬义词,还是



负隅顽抗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负隅顽抗出于 先秦·孟轲《孟子·尽心下》“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含贬义;比喻依仗某种条件顽固抵抗或垂死挣扎。 一、词语释义 【成语】 负隅顽抗 【拼音】 fù yú wán kàng

【解释】 负:依靠;隅:山势弯曲险阻的地方。凭借险阻,顽固抵抗。指依仗某种条件,顽固进行抵抗。

【出处】 《孟子·尽心下》“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 【举例造句】 最后牛元峰逃到镇东头的小寨里,指挥着一个多营负隅顽抗,死不投降。 ★徐海东《奠基礼》 【近义词】 负险固守

【反义词】 束手待毙、束手就擒 二、典故

《孟子·尽心下》“齐饥。陈臻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殆不可复。 孟子曰:‘是为冯妇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yú),莫之敢撄(yīnɡ) 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注释:

(1)晋:周代国名,在今山西和河北南部一带。 冯妇:晋国人,姓冯名妇。 (2)卒:完毕,终了,这里引申为“后来” 善士:善人。此处指行善,不再杀生。

(3)之:往,到。

(4)负:仗势,依靠。 (yú):古时通“隅”,角落。 (5)莫:没有() (yīnɡ):接触,触犯。 (6)趋:古时慢走叫步,快走叫趋。 (7)攘臂:卷起袖子。

(8)士者: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

战国时,有一年齐国发生饥荒,许多人饿死。孟子的弟子陈臻(zhēn)听到这个消息,急忙来找老师,心情沉重地说:“老师,您听说了吗?齐国闹饥荒,人都快饿死了。人都以为老师您会再次劝说齐王,请他打开棠地的谷仓救济百姓。看不能再这样做了吧。”孟子回答说:“再这样做,我就成为冯妇了。”接着,孟子向陈臻讲述了有关冯妇的故事。 冯妇是晋国的猎手,善于和老虎搏斗。后来他成为善人,不再打虎了,他的名字也几乎被人们忘掉。 有一年,某座山里出现了一只猛虎,常常伤害行人。几个年轻猎人联合起来去打虎,他们把老虎追至山的深处,老虎背靠着一个山势弯曲险要的地方,面向众人。它瞪圆了眼睛吼叫,




没有人敢上前去捕捉。就在这时,冯妇坐车路过这儿。猎手们见了他,都快步上前迎接,请他帮助打虎。冯妇下了车,挽起袖子与老虎搏斗起来,经过一场拼搏,终于打死了猛虎,为民除了害。年轻的猎手们高兴地谢他,可是一些读书人却讥笑他。

“负隅顽抗”这则成语的“负”是依靠;“隅”是山势险要的地方。比喻依仗某种条件顽固抵抗。

被人追赶的老虎,逃到了山的角落里,背靠山角,借势回头反扑追捕它的人。成语“负隅顽抗”由此而来。比喻敌人被追赶到无路可逃的时候,态度顽固,抗拒投降;也比喻有人干了坏事被揭穿后,死不认账,狡辩抵赖。

成语“再作冯妇”,也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故事中说冯妇又干了一次自己说过不再干的打虎事情。今天这个成语有两种用法:拿来说自己,有受人嘱托,不得不再干的意思;拿来说别人,含有讥讽别人旧习难改,说话不算数的意思。 【出 处】先秦·孟轲《孟子·尽心下》“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 【示 例】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扼守在堑壕中的敌人想负隅顽抗,我们劈头盖脸便是一顿猛扫。

当代康笑胤《思君赋》:她含情脉脉地对他说:“打消你寻花问柳、追莺逐燕的主意,在我训练多年的情将意卒面前,莫再幸福地挣扎,甜蜜地逃跑。你须知,负隅顽抗的下场,是被我罚去客厅跪搓衣板。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ad554ee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b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