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2022-08-13 08:50: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七夕节的风俗习惯有哪些》,欢迎阅读!
七夕节,风俗习惯,哪些

七夕节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祭月之仪

夏人的文化里上古遗传的祭祀月神,多在朔日,即一七、二七,有认为盛于汉代的十五祭月,也是对二七日的小小修正。古时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风俗,在传统文化里,月亮始终是女子的祥瑞。她们经常对月祈愿或倾诉心事。古来自有女子拜月的传统,尤其是七夕、中秋。貂蝉祭月的传奇大约是最动人的画面了。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种生求子

旧时风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天河夜话

七夕兰夜,很多少女会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密的南瓜棚下,传奇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见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在社会风气开放的时代,也有情人们携手一起躲在瓜棚下偷听天河私语的。 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其实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则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装扮,更是极尽精致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 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伴侣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与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

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

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盼望长得美丽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盼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旧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风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宝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贺牛生日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奇七夕是牛的生日)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ae57382d9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7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