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的含义和风俗

2023-10-09 04:52: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立秋的含义和风俗》,欢迎阅读!
立秋,和风,含义

立秋的含义和风俗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于每年公历87-9日交节。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立秋的含义和风俗,以供大家参考!

2022年什么时候立秋

公历 202287 20:29 立秋 农历 壬寅(2022)年七月初十 立秋的来历

每年8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那立秋的来历是怎样呢?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此时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古代分立秋为三候:“初侯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二侯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三侯寒蝉鸣”,这时候的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一候为5天,立秋15天,逐渐变凉。变凉是气候趋势,根据立秋三候的描述,或许处在气候偏冷周期时,就有这种情况。

立秋的由来主要是与农事有关,沿用至今。立秋日对农民朋友显得尤为重要,有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这是说立秋日如果听到雷声,冬季时农作物就会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可以风调雨顺的过日子,农事不会有旱涝之忧,


可以坐等丰收。

此外,还有“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秋前北风秋后;秋后北风干河底”的说法。也就是说,农历七月立秋,五谷可望丰收,如果立秋日在农历六月,则五谷不熟还必致歉收;立秋前刮起北风,立秋后必会下雨,如果立秋后刮北风,则本年冬天可能会发生干旱。

立秋的习俗

1立秋炖大肉,意为贴秋膘

贴秋膘儿之俗自古有之,盛行于清代及民国时期。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贴秋膘儿可是咱老北京人的妈妈令儿。

满人在北京建都后带来吃烤肉之习俗,每逢入秋,王公贵族文人雅士多食烤肉。民国时,北京有“烤肉三杰”,即后海银锭桥旁的烤肉季、宣武门内的烤肉宛和天桥市场的烤肉王。

四合院人家立秋时多炖肉、烧鱼、炖鸡鸭,其肉多烹制成红烧肉、白切肉或自制酱肘子肉,也有这天吃肉或螃蟹肉馅或瓜馅饺子的。讲究的文人墨客名伶及百姓有“要吃秋、有爆肚”之俗,吃爆肚有养脾胃之功效。

2立秋要“咬秋”

“咬秋”亦称咬瓜和吃秋。清人张焘写的《岁时风俗》中早有“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免腹泻”的.记载。这习俗在北京、天津、河北一带曾很流行,人们在立秋的前一天将南瓜、北瓜、茄脯及香薷汤放在庭院中晾一天,于立秋日吃下,有消除暑气避免得痢疾腹泻的作用。

3立秋要尝秋鲜儿

老北京时城乡的老百姓有“尝秋鲜儿”的习俗。旧京时秋后新粮一上市,那四合院、大杂院里的主妇们就都忙着去集市或粮栈买新粮。

4立秋要服食小赤豆

从唐宋时起,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5立秋日称人

称人之俗起源于三国时期,盛行于清代及民国时期。古时看人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b22ee161a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6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