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君子之道

2022-04-01 03:02: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儒家的君子之道》,欢迎阅读!
儒家,君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儒家的君子之道

作者:赵金地

来源:《商情》2019年第16

【摘要】本文梳理了儒家的君子观念,指出何为君子之道,即要求人具有理想化的人格,坚持社会责任和道义至上,坚持义大于命、公大于私、德大于智。 【关键词】君子不器儒家 君子之道 一、儒家经典中的君子内涵

在孔子之前,君子主要是指统治者和贵族,与平民相区别,虽然也有文献记载了对道德修养的赞美,但春秋之前,教育是与社会地位挂钩的,少数社会地位高的人才能接受教育,进而关心公德而非私利,因而君子之离不开君子之,没有地位的平民虽然没有社会道德可言,但也不具有道德上的贬义。到了春秋时期,出现了大批有德无位的人和位无德的人,君子一词所指代的对象逐渐从统治者和贵族阶层转变成为有德者,而孔子是将君子概念从转化的关键人物。在孔子看来,政治地位与贵族身份是无关紧要的,能够承载道德理想、践行道德规范的人皆可称为君子,与之相对的小人不同于春秋之前的小人,往往具有道德上的贬义。

总而言之,君子在汉语语境中,从早期的身份地位指称转变成了道德人格指称,从具体阶层身份概念变成了抽象的人格概念,指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儒家在这一思想转向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自孔子始赋予君子抽象的道德人格意义后,被后世的儒家弟子大力推崇和不断结构,君子因而脱离了单独的概念,而成为一套内涵丰富的哲学理论体系。朱承(2017)指出,在儒家学说中,君子是在约束意义上造就的,是一种人格理想的信念和符号。在儒家学说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社会中,君子是社会共同体中的精英,既能引领社会价值的发展方向,也是共同体成员的道德楷模。 二、何为君子之道

我们重新回到君子不器这句话,以喻人,指那些只求不讲的人,而君子之要求人在追逐必须符合的规范。故而,君子之道可以说是君子不器的升华,要求人具有理想化的人格,堅持社会责任和道义至上,懂得调和义与命、公与私、德与智。可以说,儒家思想是中国人文传统的原点。在诸多人文传统中,儒家文化自成体系,对人的价值系统有着独到的视角和判断。 (一)义与命:理想化的人格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b72c06f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e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