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2024-01-27 02:40:2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京口,南乡子,北固,教学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丰富积累,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2.领悟主旨,学习词作中常见的借景抒情和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 3.品味作者思想感情,理解爱国之志。

教学重点:学习词作中常见的借景抒情和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活动一、识人知境

1.导语

上一单元,我们赏析过宋词中豪放一派词风,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宋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让我们再次走近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进一步感受他的爱国情怀和文学造诣。

屏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标题透露了哪些信息?

2.南宋时期的社会背景及词人。 屏显:

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其词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有《稼轩长短句》。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2)背景:辛弃疾身处南宋偏安的时代。当朝主和,只思自保,不积极抗争,收复国土已渺无希望。辛是主战派,一生积极从事抗金事业,但无法施展抱负。京口,今江苏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宋开禧元年,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便写下了这首词。

词人登上北固亭,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呢? 活动二、美读识义。 1.自由朗读

2.借助注解把词读通,读顺,划出节奏。 3.指名朗读。 4.对照注释译读。 5.齐读。

活动三、精读探究

1.品三问。

这首词与其他词相比,有何特点?(全词以三问、三答构成,问答贯穿全文。)找出问句,细加品味。

一问:“何处望神州”?答曰:“满眼风光北固楼”。 屏显:

思考:为何而问?问答中的弦外之音你能读懂吗?

(“何处望神州”是个倒装句。“神州”,指中原地区。这里的神州是词人心中不忘的中原地区,是他一生都想收复的地方。注意“北固楼”点明作者立足点,同时又有所指。北固楼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词人登上北固亭以望神州,看到的却是北固楼的



1


优美风光。然而,那时候却是山河破碎,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对于爱国诗人来说,触景生情,心念家国,哪里有兴致去欣赏美景。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何处望神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己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一问,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二问:“千古兴亡多少事”?答曰:“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屏显:

思考:二问何事?问答中抒发了怎样的情?

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悠悠形容漫长、久远。这里,叠词的运用,不仅暗示了时间之慢,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这是更进一步的质疑。京口一带千百年来发生过多少事情,兴亡之变该有多少,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不尽长江滚滚流句,词人借用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意境,不但写出了江水奔腾而去的雄壮气势,还把由此而产生的空间感、历史感都形象地表达出来。问句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不胜感慨,充满感伤之情。)

三问:“天下英雄谁敌手”?答曰:“曹刘。” 屏显:

思考:三问为何由孙仲谋而发?如何理解“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 (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辛弃疾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异乎寻常的第三次发问,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雄姿,谁配称他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是什么意思呢?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这种用心,更于篇末见意。 作者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似,作者这样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委婉地暗示了对朝廷的不满。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也是对懦弱庸碌的掌权者与主和派的严正斥责。)

2.明情感

作者想籍此词表达怎样的情感?

点拨:上阕写景:望神州、北固楼、长江流。在历史上京口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触景伤情,这怀里还有作者那挥之不去的对中原故土不能收回而念念不忘的忧伤,这份“怀”是“为国伤怀”的怀。

下阕怀古:万兜鍪、战未休、孙仲谋。因为孙权曾在此建功立业。这句话隐含着当朝不如当时的东吴孙权,并寄希望于下一代。这一愿望代表了南宋子民的呼声,也是对懦弱庸碌的掌权者与主和派的严正交流。这里的“怀”是壮志难酬的不甘心,是“怀才不遇” 的感怀。

——感慨兴衰、赞美孙权、讽刺当朝。 读罢辛弃疾的这首南乡子,我想同学们一定对辛弃疾有了更深的了解,你一定读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对当朝的不满、对失地难收的忧伤以及壮志难酬的不甘心。

3.知写法

说说这词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一是把借景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 二是融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 三是巧设三问三答,层次极为分明。 4.齐读成诵。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bb260b2c7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c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