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的区别

2022-04-25 15:27: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的区别》,欢迎阅读!
社会群体,次级,初级,区别

1. 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的区别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是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这是社会学群体研究中最经典的分类之一。 初级群体又称作首属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如家庭、邻里、游戏伙伴等,都属于初级群体。初级群体概念是20世纪初由美国社会学C·库利提出来的。他认为,个人总是从一些直接的、人数不多的、亲密的交往过程中形成最初的社会关系,由这些初级的社会关系联结起来的群体就是初级群体。初级群体具有规模较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烈等特性。 次级群体又称作次属群体,是用来表示与初级群体相对应的各种群体,如学校、职业群体、社团等。次级群体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目的而建立起来的。一般说来,次级群体规模比初级群体要大,成员较多,有些成员之间不一定有直接的个人接触,群体内人们的联系往往通过一些中间环节来建立。次级群体既是个人步人社会所必须加人的群体,也是个人社会活动领域拓展和活动能力增强的标志。

2. 韦伯三位一体分层标准

韦伯主张从财富、声望、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即三位一体分层模式。他认为,分层研究把经济作为分层标准是必要的,但是社会的分层结构是个多层面的统一体,除了经济地位之外,至少还有两种同样重要的分层属性,在造成社会不平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影响力。那就是声誉和权力。因此,韦伯提出了以经济、声誉和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韦伯认为社会阶层的划分有三重标准,即:财富——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声望——社会标准。

3. 功能论对社会分层原因的解释

一. 功能论视角

法国社会学年鉴派的领军人物杜尔克姆是最早对社会分层原因作出解释的功能论学者,他认“原始社会到文明社会进化的特征是:群体中专门化分工的不断发展,导致了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而这种合作关系是由社会规范所创造的。人们的分工是以‘分工’为基础的有机结合关系,社会分工造成异质性和相互依赖两种后果,这种有机的结合主张维护人的个性,个体部分的个性越鲜明,社会的团结或合作越牢固,因为相互依赖的程度越高。[1]社会中之所以出现分层现象基于两个条件:(1)任何社会中各种工作的重要性是不同的;(2)人们的才智、知识、技能水平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扩大不同职业的收入差距,吸引最有才能的人到最重要的岗位上去是合理的。[2]也就是说在杜尔克姆看来,社会分层的产生是因为它对社会成员和社会中各种工作的配置将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即它将发挥有利于社会的功能。[3]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学者沃纳对美国一个小社区的社会分层进行了实证研究。对于社会分层的原因,沃纳认为, 社会分层对于复杂社会有着必不可少的功能, 它将社会中的人们安置在高低不同的各种位置上, 使得他们相互协调地形成了一个社会有机体。[4]杜尔克姆和沃纳两人虽然都强调将功能作为社会分层的原因,但他们所认识到的社会分层功能的客体却是不同的。杜尔克姆强调的客体主要是社会,而沃纳则除注意到社会这一客体以外,也注意到了社会个体这一客体。

帕森斯从自己的结构功能理论的角度也对社会分层产生的原因作了说明。他并没有像杜尔克姆、沃纳等那样直接地去强调社会分层的功能,而主要是关注社会分层是什么。在他看来,社会分层的出现是由社会的历史、文化、环境等因素决定的各种制度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不同,而这些制度的重要性程度排序则塑造了这个社会的共同价值体系, 这种价值体系是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依据。尽管帕森斯的这一论断没有直接将社会分层与它对社会所能发挥的功能联系起来,但他分析中的功能主义基础仍然是很明显的,他只是在社会分层与功能之间加入


了制度与价值体系这两个中介变量而已。

由此可见,功能论把社会分层产生的原因主要归结为它对社会、社会成员所发挥的功能, 其是正面的功能。这种论述明显地含有目的论错误, 它将事物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事物存在以后才有可能发挥的功能。但这种论述也有其合理的地方,因为现实中确实有不少事物的出现是基于其可能给社会带来的益处。产生这种矛盾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以往的分析中没能将事物在现实中真实发挥的功能, 与在事物没有出现以前人们依据与该事物相关、相类的其他事物的功能发挥所形成的该事物出现以后可能发挥的功能预期区分开来。我们知道,在社会领域中,许多事物出现的人为特征是较明显的。在许多情况下, 事物的出现是源于社会行动主体对事物出现后可能发挥功能的主观预期。值得说明的是, 这不是说事物的出现是由于行动主体的主观臆想, 因为功能预期并非来自虚无,而是基于行动主体对与该事物相关、相类事物功能的客观认识。因此, 功能论将分层的原因实质上是归结为社会行动主体对分层的正面功能预期。而因为这种功能预期又只能产生于与社会分层相关、相类的现象的功能发挥状况, 所以功能论者的解释针对一些次生社会分层现象的解释力要相对强一些。功能论的解释多给人留下目的论、混淆因果分析与功能分析的印象, 其实与其表达上未将功能与功能预期这两个概念加以明确区分是有关的。而在其思想中, 强调针对社会、个人两个层次的功能预期、关注宏观社会结构和历史文化背景对社会分层出现的影响作用,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5]

决策方案的制定,以某企业为例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c71981459eef8c75fbfb31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