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乌篷船》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3-03-29 14:39: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周作人《乌篷船》阅读练习及答案》,欢迎阅读!
周作人,乌篷船,练习,答案,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乌篷船 周作人

子荣君:

①接到手书,知道你要到我的故乡去,叫我给你一点什么指导。老实说,我的故乡,真正觉得可怀恋的地方,并不是那里;但是因为在那里生长,住过十多年,究竟知道一点情形,所以写这一封信告诉你。

②我所要告诉你的,并不是那里的风土人情,那是写不尽的,但是你到那里一看也就会明白的,不必罗唆地多讲。我要说的是一种很有趣的东西,这便是船。你在家乡平常总坐人力车,电车,或是汽车,但在我的故乡那里这些都没有,除了在城内或山上是用轿子以外,普通代步都是用船。船有两种,普通坐的都是“乌篷船”,白篷的大抵作航船用,坐夜航船到西陵去也有特别的风趣,但是你总不便坐,所以我就可以不说了。乌篷船大的为“四明瓦”(Symenngoa),小的为脚划船(划读uoa)亦称小船。但是最适用的还是在这中间的“三道”,亦即三明瓦。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箬,上涂黑油,在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作格子,嵌着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就称为明瓦。三明瓦者,谓其中舱有两道,后舱有一道明瓦也。船尾用橹,大抵两支,船首有竹篙,用以定船。船头着眉目,状如老虎,但似在微笑,颇滑稽而不可怕,唯白篷船则无之。三道船篷之高大约可以使你直立,舱宽可以放下一顶方桌,四个人坐着打马将,这个恐怕你也已学会了罢?小船则真是一叶扁舟,你坐在船底席上,篷顶离你的头有两三寸,你的两手可以搁在左右的骇上,还把手都露出在外边。在这种船里仿佛是在水面上坐,靠近田岸去时泥土便和你的眼鼻接近,而且遇着风浪,或是坐得少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发生危险,但是也颇有趣味,是水乡的一种特色。不过你总可以不必去坐,最好还是坐那三道船罢。

③你如坐船出去,可是不能像坐电车的那样性急,立刻盼望走到。倘若出城,走三四十里路(我们那里的里程是很短,一里才及英里三分之一),来回总要预备一天。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桕,河边的红蓼和白苹、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偏门外的鉴湖一带,贺家池,壶觞左近,我都是喜欢的,或者往娄公埠骑驴去游兰亭(但我劝你还是步行,骑驴或者于你不很相宜),到得暮色苍然的时候进城上都挂着薛荔的东门来,倒是颇有趣味的事。倘若路上不平静,你往杭州去时可于下午开船,黄昏时候的景色正最好看,只可惜这一带地方的名字我都忘记了。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雇一只船到乡下去看庙戏,可以了解中国旧戏的真趣味,而且在船上行动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觉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乐法。只可惜讲维新以来这些演剧与迎会都已禁止,中产阶级的低能人别在“布业会馆”等处建起“海式”的戏场来,请大家买票看上海的猫儿戏。这些地方你千万不要去。你到我那故乡,恐怕没有一个人认得,我又因为在教书不能陪你去玩,坐夜船,谈闲天,实在抱歉而且惆怅。初寒,善自珍重,不尽。



岂明

十五年十一月十八日夜,于北京。

【注解】①本文原载《语丝》第107期,19261127日出版,署名岂明,后收入《泽泻集》。②子荣,周作人笔名,始用于1923826日《晨报副刊》。 12. 试简要概括“子荣”的形象。

13. “我”差不多每介绍到一处,都要重复使用“有趣”“风趣”“趣味”等字眼,试概括乘船游览中各种活动蕴含的的情趣?

14. 第③节中对“布业会馆”等处建起‘海式’的戏场的叙写有何作用? 15. 试探究文中“子荣”和“岂明”的关系。

【答案】12. 久居现代都市,为名利(生计)奔走且已经渐渐适应了都市快节奏生活方式的的知识分子。 13. ①亲近自然的情感;②慢节奏的生活方式;③悠闲的人生态度(心态);④传统文化的底蕴;⑤民间艺术谐趣。






14. ①表现了(西方)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②与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宁静、安闲、和谐的美的形成对比。③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美的丧失所感到的忧虑、困惑和惆怅。

15. ①收信人子荣正是现实生活中的我,已经被现代文明改造(已经适应了都市生活);②“岂明” :写信人“岂明”是曾经的我,沉醉于古朴宁静的乡野生活;③本文收信人与写信人是同一人,“岂明”对“子荣”的倾诉可以看作是作者寂寞的灵魂的内心对白。④“岂明”向“子荣”就曾经的乡野生活进行描绘,表明了作者深处都市,却充满着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对清淡闲适的生活态度的向往和对艺术情趣的追怀。⑤“岂明”对“子荣”就“乌篷船”进行详细介绍,实则是对的已经远去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家园的召唤,是对被现代文明异化的自我重新回归的呼唤。 【解析】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题目,答题时首先用一句话总括形象特征,一般为什么时代、具有什么特征、什么阶层的形象。分点答出性格特征,后面列出文中的依据。注意答主要的形象特征,各项之间不要包含。此题注意根据文意概括“子荣”是知识分子,其特征是“久居现代都市”“为名利(生计)奔走”“已经渐渐适应了都市快节奏生活方式”。

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要求概括乘船游览中各种活动蕴含的的情趣,注意根据文中的“靠近田岸去时泥土便和你的眼鼻接近,而且遇着风浪,或是坐得少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发生危险,但是也颇有趣味,是水乡的一种特色”概括第一点;根据“来回总要预备一天。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桕,河边的红蓼和白苹、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概括第二点;根据“偏门外的鉴湖一带,贺家池,壶觞左近,我都是喜欢的,或者往娄公埠骑驴去游兰亭(但我劝你还是步行,骑驴或者于你不很相宜),到得暮色苍然的时候进城上都挂着薛荔的东门来,倒是颇有趣味的事”概括第三点;根据“可以了解中国旧戏的真趣味”概括第三点。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的能力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答出情节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内容和读者的角度分析其作用。首先根据文意“这些地方你千万不要去。”可见作者的反对心情,再结合前文的内容写的是“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宁静、安闲、和谐”,其作用是“形成对比”,表现了(西方)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以及作者对这种美的丧失所感到的忧虑、困惑和惆怅。

点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要求探究文中“子荣”和“岂明”的关系,注意根据文中的内容要明确二者是一个人,一个是“现代”的我,一个是“曾经”的我,收信人子荣正是现实生活中的我,写信人“岂明”是曾经的我,沉醉于古朴宁静的乡野生活。走着写信的目的是对的已经远去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家园的召唤,是对被现代文明异化的自我重新回归的呼唤。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c8b987e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d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