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听课随笔

2022-12-14 17:33: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桂花雨》听课随笔》,欢迎阅读!
花雨,听课,随笔

《桂花雨》听课随笔

今天我到枫桥听了《桂花雨》这一课以后有很多感想。一是浓郁的读书情结。我充分的感受到了教者在精心的向学生渗透读书的影响,新课标指出要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语文学科承担了培养学生读书兴趣、掌握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任。我发现张老师很认真地研究了课文作者琦君和她的作品。她的作品里承载了许多记忆和怀念,怀念她那魂牵梦系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这篇课文的文心在哪儿呢?就在那沉甸甸的、浓郁的亲情、乡情、邻里之情。张老师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课文作出改动之后,对于情有些淡化,于是张老师就给我们提供了第一种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融合方式:用课外帮助理解课内。这就是对文本的一种超越。此外,在课的后期,张老师有一段追问,我可以感受到她的深意,她的独具匠心,那一连串的追问不是随意的,而是精心设计的:如果说水甜,母亲会说些什么?橘子红,母亲会说些什么?……这些都可以激起学生去阅读作者相关作品《水是故乡甜》《橘子红了》的兴趣,而我也相信,读了这些作品之后,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就会提高一个层次。此外,这节课的结束,张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了精心挑选的三本书《桂花雨》《城南旧事》《朝花夕拾》,这又是第二种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融合的方式: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1/2


第二个感受是求本务实,强调诵读。在对课文的理解上,张老师做到了扣读导入,读中渐悟,她非常有创造性地、有智慧的利用了父亲的那首诗,整节课都围绕那首诗来做文章。由诗导入课文,依托诗句理解课文,最后在又是总结全课。张庆老师指出要提倡诵读,诵读要突出一个字,所谓的熟读成诵。不是读了一两遍,而是读了很多遍。而这很多遍,都读出了不同的感觉,不同的感受,同时也达到了读百遍,其义自现的目的。这里还有一个个性化解读、多元解读的问题,他们的确读出了自己不同的感受,如朗读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的朗读。 这节课也如着桂花雨一般,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我开始所说诗意的语文挥洒诗意的人生这是一个浪漫而温馨的梦,一个需要我们用一生的良善和纯真去守望的梦,为此,我们努力、我们求索,也许,一辈子达不到,但我们努力着。

2/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c90b5ca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f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