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

2022-10-06 04:12: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欢迎阅读!
古诗,下册,赏析,年级

山中杂诗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非常高,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全诗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境界(心情)? 答: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

2.“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展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答:鸟飞檐上,云出窗里,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写出了轻快飘逸的生活情趣。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4.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5.“竹中窥落日中的字可否改为?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能。因为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6.诗中说明怎样一个道理?

答: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竹里馆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2分)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3)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 【参考答案】 12分)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22分)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3)提示该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二:

(1)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2) 答:幽篁指的是清幽的竹林

(2)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

答: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3”“树林中的渲染了怎样的境界?

答:等字的运用,渲染了一种幽静、雅致的境界。

4 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 答: 独坐、弹琴、长啸。 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5 这首诗借助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宁静、淡泊的心情。

这首诗是《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是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作品以简朴清丽的诗句描写山林幽居的情趣,表现的是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是诗人追求宁静、淡泊、脱俗的生活态度的绝佳表述。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便是进一步渲染那种孤寂的情绪和气氛的。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诗人一个人静坐于幽深茂密的竹林里抚琴弄弦,显然是情有不足,不然怎么会又打起口哨来呢?这是诗人情致绝佳的抒发,颇有魏晋名士竹林七贤的品味与格调。人前面在赏析《阮籍<咏怀·其一>赏析》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时曾有过夜半更深,却辗转反侧,难以成眠,无奈之下,索性起来弹琴的句子,在《咏怀·其一》中诗人阮籍表达的是 内心深处极为复杂的感受 在这一点上,王维与之是截然不同的,诗人王维独坐幽篁,流露的是一种孤寂情怀,追求是一种宁静、淡泊与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茂密幽深的竹林里,外界看不见人,也很难听到琴声,没有人知道诗人此时在竹林里干什么,只有皎洁的明月知道他此时的所作所为,理解他此时的心情,因而来相照。本人前面在赏析《阮籍<咏怀·其一>赏析》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时曾作过如下阐释:“„薄帏上的清冷月光,撩动衣襟的徐徐清风,月色之下,清风之中,独自弹琴,内心苦闷无人可诉。所见气氛肃杀,寒气森森;所感孤独凄冷,落寞至极。作为夜中弹琴的阮籍,作品写的是找不到人生出路的孤独、落寞、忧愁和不安,而独坐幽篁”“弹琴”“长啸的王维,虽然内心深处也同样有一种孤独与寂寞的情结,但王维本篇所表现出来的则是心境平和,不问世俗,比起阮


诗《咏怀·其一》的意境,本篇则要宁静安详很多,悠然淡泊很多。

在写作艺术手法上,作品以简朴的词句营造了一个令人神往的充满想象的意境。幽深茂密的篁里独坐着以为弹琴长啸的老者,无人知晓它的存在,只有明月相伴,意境是何等的清新淡泊,何等的宁静悠然。特别是结束句明月来相照,诗人赋予了明月以人的思想意识和人的丰富情感,对于诗人和他的琴声来说,那竹林梢头挂着的一轮明月仿佛就是陪伴着他的知己,是他琴声的欣赏者。

峨眉山月歌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1 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2 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春夜洛城闻笛

【赏析】此诗①②句描写美妙动听的音乐声,但不是为写音乐的美妙,更不为赞美吹笛者的演技的高超,这与李贺诗《李凭箜篌引 》以及白居易《琵琶行》不同。它是为下文诗人静听笛声,听到“折柳”勾起许多游子的思乡之情伏笔铺垫。第二句,采用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笛声的悠扬、美妙动听。③④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直抒听到“折柳”曲后的思乡之情。 “飞”和“暗”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答:①“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②“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

第二句和第四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

答:①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张。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 ②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是反问。它的表达效果是: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1.前人评价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①它的寓意是惜别怀远的象征。②我同意关键之说。只有理解折柳的象征意义才能理解此诗的主题。“柳”在风力的吹动下有循环往复、依恋不舍的姿态,这姿态就象依恋不舍的离人分别时的情态,所以在古典诗歌中,柳,作为写作对象,常用来作为惜别怀远的象征。如《诗经》里有“惜我往矣,扬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纷纷”。柳永《雨钤霖》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因而,“折柳”曲有惜别怀远的寓意。

(或者我不同意关键之说,因为即便不知道“折柳”的寓意,但最后一句直接表达诗人惜别怀远的思想感情很明确。)

2.此诗写得感人,说说它的感人之处。答:本诗没有详写笛声,而是写由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结“何人”一词,说明爱国思乡人人皆有,爱国思乡之情是崇高的,因而千百年来这首诗感人肺腑。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有同学在赏析这首诗歌时将第三句理解为"立刻就会相见了,用不着再写信了" ①你觉得这种理解正确吗?为什么?(2分) 答:

②从诗歌赏析的角度看,那位同学的理解跟整首诗还有哪些方面不相符?(3分) 答案:

①答:不正确。这种理解,把"马上"本来的意思是"骑着马在路上"(或"骑在马上")错误地理解为表示"立刻"的时间副词"马上"。把表示"没有"""理解为表示"用不着"""。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骑着马走在路上突然遇见了入京使者,身边没有纸和笔可以写信,于是就托入京使者带话给自己在京城的家人告诉他们诗人是平安的。

②答:①这样的理解改变了诗歌表现的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②这样的理解不符合题意,""的是入京使,而不是与家人相见。

③这样的理解与诗歌前两句描写的伤心情感不合,既然马上就要与家人见面了,还伤心什么呢?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ca0117fb0717fd5370cdc3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