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典诗词中表现秋的意象

2023-01-12 12:05: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古典诗词中表现秋的意象》,欢迎阅读!
古典诗词,意象,浅析,表现

浅析古典诗词中表现秋的意象

摘要:针对高考对学生在诗词形象方面的要求,本文就涉及秋景的古典诗词表现秋的意象进行了区分和鉴别,有助于学生掌握这方面诗词的形象,形成系统的知识。

关键词:古典诗词;秋天;意象

作者简介:姚红霞,任教于江苏省海安立发中学。

2012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学生诗词的学习提出的要求是鉴赏评价D(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次),其中要求之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古典诗词是以形象塑造为基础,形成意境,引发议论,寄托感情。因此,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就是分析诗歌的形象。

诗歌形象并不能凭空产生,它立足于具体事物的描写。纵观整个古典诗词宝库,我们会发现,古代诗词作家对秋天情有独钟,许多诗词都是借秋来抒情。如果掌握了秋诗秋词,主旨的理解也就事半功倍。我们以作者对秋天的情感为依据,将它们划分为悲秋类诗词和喜秋类诗词。下面我们不妨以这些写秋的诗词为例,谈谈诗人们一般借助哪些意象来表现秋的: 一、喜秋的诗词

秋天是五彩斑斓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值得人们歌颂的季节。宋之问曾在《始安秋日》一诗中夸赞秋: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苏轼也曾在《赠刘景文》里赞美秋天: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即使如此,以赏秋景为乐的古典诗词还是很少。我们以这类喜秋诗词为对象,赏析其中表现秋色之美的意象。

1.草木类意象:枫叶、篱菊(黄花)、莲、竹

草木有灵,它是大自然春生秋实的代言,因此,通过它们,作者能真实地表现生命的真谛,委婉地倾诉自己的衷肠。在喜秋类诗词中,诗人喜欢用枫叶、松树、竹、菊、莲等花木表现秋的清新和生气,形成一种悠闲淡远、恬然自适的意境,并以此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如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王维的《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陶渊明的《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诗句就是运用了火红的枫叶、茂密的翠竹、袅娜的莲、傲秋的菊来表现秋的诗情画意。 2.虫鸟类意象:萤、蝉、鹤、燕

自然万物皆是我们的朋友,虫鸟类也不例外。爱秋的诗人在感叹秋天美景的同时也总不忘赞美这些虫鸟类。刘禹锡的《秋词》便有所表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中仙鹤排云直上云霄的矫捷身姿栩栩如生。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描写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鹊惊、蝉叫更衬得秋夜安静如斯。再如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杜甫在《秋兴八首》中描绘了清秋时分的燕飞鱼跃,动人之姿跃然纸上。又如王绩《秋夜喜遇王处士》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诗句赞美了秋夜月圆萤飞的迷人之景。这些萤、蝉、鹤、燕等虫鸟在诗人的笔下化作了秋季的精灵,尽情舞出秋的精神、秋的韵味,也表现出诗人对秋的喜爱之情。

3.天文地理类意象:月、雨、天、水、山、落霞

天文地理类事物本是无情无感的,但因为诗人心中有情,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如上文提到的明月别枝惊鹊句就赞美了月


的皎洁,形象化地写出了月色惊鹊的场景。黄庭坚《念奴娇》一词赞美秋色: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对秋景的赞美则更为突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到秋月、秋雨、秋山、落霞、秋空等天文地理景物别有一番风情,让人赏心悦目。

秋宵月色胜春宵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色无边风光好,秋意喜人乐陶陶。乐秋赞秋的诗虽少但少而精,给我们带来了诗意般的享受。 二、悲秋的诗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我国文学有悲秋的传统,这自然与秋季本身有关,百花凋零、万物萧条,易引发诗人的愁情,但更与作者的经历、遭遇密切相关。古代的才子书生多以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为己任,而时运不济、命运多舛、仕途坎坷、人生失意总是相随大部分人一生。当敏感多情的诗人看到凋零萧瑟的秋景,涌上心头的自是与此景相应的愁情。感慨羁留他乡、孤独寂寞;感慨朋友亲人远离、思亲思乡;感慨壮志未酬、命途多舛;感慨年华老去、人生迟暮。在这些悲秋的诗词中,有些意象是常见的。

1.花木类意象:菊(黄花)、莲(荷或菡萏)、梧桐、落木(落叶)

有些花木在秋天或与众不同或特别让人感伤,如菊、莲、梧桐、枯藤、落叶等。菊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又是秋天常见的花。自陶渊明在《饮酒》中用菊后,菊就有了独善其身、清高的象征。此外,李清照《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 《醉花阴》人比黄花瘦,句中的菊都象征青春流逝、红颜老去。除菊外,莲也能表现秋的冷落、愁情。红衣落尽渚莲愁”(赵嘏《长安晚秋》)菡萏香销翠叶残”(李璟《浣溪沙》),莲花红颜落尽,形如枯槁。秋的肃杀之心通过莲的残败得以尽情展现。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满阶梧桐月明中”(刘翰《立秋》)梧桐叶的枯黄与飘零暗示了秋季的到来,秋色如影随行。无边落木萧萧下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大自然花木的凋零引燃了诗人心中郁积已久的愁情,于是,在诗人绚烂的笔墨之下折射出繁华落尽后真淳的凄然与苍凉。

2.虫鸟类意象:寒蝉、雁(飞鸿)、鸦

秋季的蝉、雁、鸦、杜鹃等动物对表现秋色作用明显。我们在鉴赏诗歌时熟悉了这些动物的形象,把握主旨也就会简单快捷得多。

要表现凄凉的秋境,首推秋蝉。在我们的视野中,秋蝉总是声嘶力竭地悲鸣,似乎在力图挽留住这最后一抹秋色。因蝉落高处饮露水,蝉也就有高洁的象征意义,但后人多用蝉表现秋的凄凉。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的诗句,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寒蝉碧树秋的诗句都力图通过鸣蝉将秋天的凄婉表现出来,为下面抒发不舍的离别之情作铺垫。

秋季是北雁南飞的季节。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木落雁南渡句,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句都点到了大雁,抒发思乡思亲之情。还有用雁表现羁旅愁思、国破家亡情感的,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断鸿声里就用断鸿的哀鸣声表现自己对山河破碎、壮志成空的失落。

轻烟老树寒鸦,白朴的《天净沙秋》,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的《天净秋思》都讲到了表现秋意的鸦,这也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意象。一派萧索的秋色中点缀着几点乌鸦,嘶哑凄厉地叫着,意境苍凉而悲怆。


3.天文地理类:西风(秋风)、秋雨、残月、斜阳(落辉)、青山、长江水 秋天总是凄风苦雨、草枯叶黄。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李璟《浣溪纱》西风愁起绿波间,西风飒飒,吹残绿树,凋尽绿叶,吹皱了一池碧波,给诗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忧愁。秋雨迷离,温庭筠在《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萧瑟梧桐、淅沥冷雨,寥寥数语,道尽了词人内心的愁苦、孤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晚年的李清照孤苦伶仃,看着这秋雨一点一滴地敲打着梧桐,声声落在词人的心间。愁,溢于字里行间。

日薄西山本就凄凉,更何况是秋天的夕阳,这无疑使诗人愁上加愁。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凄凄连绵的芳草遮挡了主人公远眺的视线,一直延伸至远方,斜阳的余晖落下斑斑影影,满眼尽是苍凉。柳永《八声甘州》残照当楼句,在凄清冷落的氛围之下,夕阳残照,让人感觉悲秋之气迎面袭来,浸入骨髓,沉入心底。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古诗词中,月总是与作者的思念之情形影相随,月圆人团圆,月亏,人难全。也可象征时光流逝,岁月蹉跎,人生苦短,如白居易《琵琶行》秋月春风等闲度。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欲上青天揽明诗句中的却有了理想的意味,抒发了李白的壮志未酬。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青山在众人眼中是多娇的、沉稳的,但也可以是带点哀愁的。如辛弃疾《昭君怨》人共青山都瘦句将青山拟人化,秋天的青山孤独而寂寥,如昭君般因思念而清瘦。《岳忠武王祠》青山荒冢白云句,处处埋忠骨的青山则有了于谦对南宋那些为国牺牲的英雄遭当代人冷落的感伤。还有周邦彦的《玉楼春》,烟中列岫青无数,无数的岫青遮住了词人远眺的视线,更衬托出词人内心的空虚寂寞。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一家。自孔子感叹逝者如斯乎后,长江水就有了时间流逝的意味。在草木飘零的秋季,看到这江水东流的场景,只要是多情人,必定会产生更多的感伤。如《八声甘州》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句,柳永借助长江水感慨时间的流逝之快,如同这东流的长江水,一去不复返,暗喻出自己年华虚度、功名未就的悲哀。《琵琶行》绕船月明江水寒句,白居易借助这寒冷的江水表达出琵琶女内心的孤寂与苍凉。再如,范成大《南柯子》欲凭江水寄离愁,江已东流那肯更西流,句中女主人公想借助伴情人远行的长江水寄托自己的相思,可长江水不肯西流,只留给女主人公无限的失望与愁思。

悲秋类诗歌的意象其实还有很多,像羌笛、琵琶、酒等等,我们唯有慢慢赏析,才能发现其中奥妙,也才能品得个中滋味。

追求美的形象的凝聚是诗歌的本质要求。正如高尔基说的那样:在诗歌作品中,即使在一首短诗中,第一位重要的是形象。因此,我们在鉴赏品读诗歌时不能忘了先紧扣事物形象,然后再谈诗歌主旨、诗人情感。如果掌握了古典诗词中表现秋的意象,理解了秋的形象,那么我们也就掀开了秋诗秋词的面纱,诗词的容颜、神髓也就尽现于眼前了。

参考文献:

[1]张国龙,罗华明.怎样欣赏中国现代诗歌[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2]王国维著.滕咸惠译评.人间词话[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立发中学 邮政编码:226600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ce106d327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0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