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写作手法

2023-11-23 23:24: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黄鹤楼写作手法》,欢迎阅读!
黄鹤楼,手法,写作

黄鹤楼写作手法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所作的一首吊古怀乡的七言律诗。该作品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信则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纳轮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情真挚。

该作品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情感表达上都独具特色,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广泛的赞誉。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云:“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一、谋篇布局,起合有致

《黄鹤楼》是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洒脱灵动,它打破了律诗之束缚。虽然它没有严格按照律诗的平仄与对仗要求,但其句式仍紧密衔接、自然连贯。因此,通读这首诗作,能让人感受到诗意的明白直接,诗境的苍劲深远,诗情的起伏变化。全诗虽然未严格按照律诗的格律要求,却起承转合,衔接自然,由此可见诗人在谋篇布局时,颇费心力。

《黄鹤楼》的四联之间的情感逻辑是“一愁更比一愁深”。在描写视角上,作者从近观到仰视再到远眺,多角度地展示了黄鹤楼及其周围的景象。全诗结构严谨层层推进,自然流畅。

诗人虽然没有按照律诗的声律要求严格行文,但是其依据情感逻辑,有序地安排了结构布局,使诗作的脉络清晰流畅。正所谓“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诗人崔颢技艺之精湛,令人赞叹。

二、遣词造句,凝练优美

从古至今吟咏黄鹤楼的作品不可胜数,但唯独崔颢的《黄鹤楼》堪称“绝唱”李白曾经也想赞叹黄鹤楼之美,却因“崔颢题诗在上头”而搁笔。这里,我们要认真品读《黄鹤楼》一诗的精致用字、绝妙用词。该诗浅显直白,用词精当,可以说遣词造句都经过了诗人的用心锤炼。《而庵说唐诗》评价道:“字字针锋相凑,如此作转。方是名手。”诗人准确精练的用词,增强了全诗的节奏感、思想


性和艺术性。

《黄鹤楼》的首联、颔联共28个字,其中“黄鹤楼”和“黄鹤”共出现了三次,“去”“空”各出现了两次。相同词语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作的韵律感,使得读过此诗的人很快就能记住它。除此之外,还加深了诗作的内涵和意蕴。联的“黄鹤”与“黄鹤楼”,一个为想象的景象,一个为实际的景象,通过描写这一虚一实的景象,诗人表达出他的落寞与孤寂。两个“去”“空”遥相呼应,“去”为动作,“空”则是“去”所产生的结果。诗人通过描绘人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的景象,自然地抒发世事茫茫之感慨。

看似信“笔”由缰,实则字斟句酌。诗人在一唱一叹、一字一句中,巧妙地运用了反复、叠字、用典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味。每一字都醒目动人,每一句都气脉相连。诗人用凝练优美的文字,勾勒出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使诗作富于绘画美。不枉《增订唐诗摘钞》这样评价《黄鹤楼》的遣词造句:“雄浑傲岸,全以气胜,直如《国策》文字,而其法又极细密。”在品味字句的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笔力的深厚。

三、情感表达,胜在有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仙人驾鹤离开,而黄鹤楼仍在,此句传递了诗人的孤寂落寞之感,隐含了诗人对时间以及生命的思考和感悟。接下来,诗人想到了黄鹤早已不知所踪,但是眼前的悠悠白云却千百年来一直存在着,这使诗人进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并不禁产生生命无常的感慨。

追问生命价值,构建深远诗意,《黄鹤楼》中的“愁”既指人生苦短的哀伤,又指世事无常的无奈,更指生命的价值意义无处寻找、灵魂无处安放的彷徨。人并未在《黄鹤楼》中为世人指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这给后世的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思考空间,刺激他们对生命进行深刻思考。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留下《黄鹤楼》。《黄鹤楼》不仅体现了崔颢写作技艺的高超,更体现了崔颢蕴含在愁绪之中的深刻的生命意识。《黄鹤楼》的写作手法独树一帜,内在意蕴悠远绵长,其无愧“唐人七律第一”的美誉。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d24b83332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0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