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社会语言学观

2023-05-08 17:28: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翻译的社会语言学观》,欢迎阅读!
语言学,翻译,社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翻译的社会语言学观

作者:汪巧玲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第11

摘要 翻译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于满足人类思想交流的需要,因此翻译并非独立于社会,而是服务于社会,译论研究根本无法回避其社会性。社会语言学客观地证明了普通语言学对社会现实的忽视,拓宽了语言学的视野。将社会语言学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有助于我们揭示以往被忽视的社会层面。因此,作为一门应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语言现象的新兴边缘学科,社会语言学对翻译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对翻译中的实际问题起着指导作用。

关键词 翻译 社会语言学 信息参量 一、引言

社会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社会语言学着力研究语言和社会的关系,分析导致语言差异的各种社会原因,它不是社会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的简单混合物,也不限于从多角度来进行语言研究,它涉及语言交际的各个方面,突出交流中的因素,通过语言社会功能的研究来加深对社会体系的了解。

鉴于翻译的社会性和社会语言学对翻译理论的指导作用,本文将以法国莫里斯·贝尔尼埃所著的《翻译的社会语言学基础》一书中的主要观点为主线来探讨翻译中所涉及的社会现象方面的因素以及社会语言学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二、翻译的社会语言学基础

社会语言学关注语言的交际本质,它的研究重点在于言语而非语言;在于功能而非结构;在于语境和变体而不在于信息本身;在于语言的可接受性而不在于语言的任意性。《翻译的社会语言学基础》一书中,莫里斯·贝尔尼埃就从这个理论出发,将信息参量的概念引入到翻译理论之中,并对它们加以新的阐释。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翻译过程。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曾经指出翻译的首要任务是追求信息的对等,这一观点自问世以来就有着深远影响。信息的传递不可能脱离外部环境,那么信息的发送究竟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贝尔尼埃就此提出了信息发送环境的四个参量:发送主体、发送客体、接收人和发送媒介。发送主体即发送信息的人;发送客体指发送的物体,也就是信息;接收人即信息的接收者;发送媒介就是信息传递的渠道,即语言。对于信息参量的分析可以有效地避免曲译和误译,增强翻译的准确性,这也是译者将信息准确反馈给读者的重要条件。

2.翻译方法。上文所涉及的是翻译过程。就翻译方法而言,卡特福德曾经提出翻译有三种方法:逐字翻译(wordforword translation)、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意译(free

translation)。这种划分方法清楚地展现出原语和译语之间的相互影响。但前两种翻译方法拘泥于语言结构,所以无法排除原文的语言结构对译文所产生的干扰,这种干扰的实质就是原文的结构对译者产生的影响。使其不能用自然的译文来表达原文的意思。然而,翻译所追求的是信息的全面对等,而前两种翻译方法只拘泥于翻译中的片段,所以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只是一种代码转换,真正的翻译则是意译

3.翻译标准。翻译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社会范畴,随时代和社会的不同而变化。从我国最早的翻译标准直译。到现在的意译,无不体现了翻译的社会性。翻译标准的社会性还体现在翻译对象上,应根据社会地位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翻译标准。当然,翻译的标准还应根据翻译的目的而定,是以交际为目的呢或是以欣赏为目的。

三、社会语言学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由于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是语言和社会的关系,并分析导致语言差异的各种社会原因,涉及到语言交际的各个方面。语言的社会性体现了社会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重视原语的社会文化背景,注意各民族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等,从而避免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错译、误译等现象。

1.词汇的翻译。在语言中,词语是最积极、最活跃的一部分:社会生活的变迁、民族的发展无不在词语中得到直接和迅速的体现,因此社会语言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作为译者,首先要分析和比较词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英语中,Good Friday(受难节)指的是复活节的前一个星期。即耶稣受难的那一天,如果照字面译成好星期五,就会让读者啼笑皆非。许多为社会广泛接受的词汇,作为译者,我们必须牢记于心,否则就会造成错译、误译的现象。

2.习语的翻译。英语中有着丰富的习语,包括成语、格言、俗语和典故等,也是社会语言的一面反射镜。但由于英汉两个民族文化的巨大差异往往造成习语的不对应而出现空缺,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以少部分习语必须意译才能表达出其正确的含义。如,Betty cooked her goose when she cheated In the exam.这句话如果望文生义地翻译成贝蒂因考试作弊而去煮自己的鹅,就会令人疑惑不解。To cook one’s goose意为毁了自己的前程。该句应译为:贝蒂因考试作弊而毁了自己的前程。

3.不可译性。人类的共性成就了各种语言文字的相通性,因此形成了翻译的可行性。但由于各民族因地理条件、习俗、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难免会造成翻译的不可译性。卡特福德曾将不可译性分为文化不可译性(cultural untranslatability)和语言不可译性(linguistic

untranslatability)。他认为语言的不可译性完全是由于原语和译语的语言之间存在差异,因而无法找到译语的等值。当然,语言的差异直接来源于社会的差异,正是因为社会背景的不同造成了语言使用的不同。

不可译的东西不外乎包括三种:诗歌是不可译的;风格是不可译的;有的修辞形式是不可译的,如双关语,押韵等。但任何形式的翻译不存在绝对不可译,那是由于人类的共性使译者能够变通。如:“soccer kicks off with violence”中的kick off是语义双关,足球开踢是一层意思,引发暴力又是一层意思,可以译为:足球开踢,拳打脚踢。这种翻译方法正好体现的译者最为重要的素质:灵活。

四、语言交际对翻译的两重影响

此外,贝尔尼埃在《翻译的社会语言学基础》一书中还提到一个重要的理论,那就是语言交际作用的两重性。以上的实例很好地证明了他这一观点:即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他所提出的交际活动中的两重性是对传统思想的一个突破,拓宽了我们的思路。他认为。语言不是现实的简单反映或是词语的总汇,语言也不仅仅是交际行为的物质基础。语言在参与交际的过程中保持了自身的特性,而交际行为又将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组成语码

五、结束语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d28c41f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a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