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23-02-19 20:28: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欢迎阅读!
知识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特色

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概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中共八大的正确探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等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内容: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2)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2、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56

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

2)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4、文革”对经济的严重破坏(1966-1976 5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①应实事求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②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发展经济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④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⑤经济建设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



(二)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三)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四)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五)了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的制定的史实,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月)

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前提: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特点:包产到户;

③过程:小岗村自发包产到户→安徽、四川试行→全国推广

④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①经济特区:(广东)深圳、珠海、汕头、(福建)厦门、海南) ②沿海开放城市:福建的福州。

20世纪90年代,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4、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指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

5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e16be56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9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