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老舍《茶馆》戏剧结构

2022-12-22 00:05: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分析老舍《茶馆》戏剧结构》,欢迎阅读!
老舍,茶馆,戏剧,结构,分析



《茶馆》的戏剧结构

1、在老舍的话剧中,《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用老舍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的确如此,《话剧》整部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写人物来带动情节的发展,与中外传统的戏剧写法完全不同。每一个在茶馆中出现的人物都有自己的一个故事,这些故事共同构成了茶馆这样一个大时代的缩影。

在《茶馆》中,大大小小人物有70多人,时间跨度长达五十年,老舍先生巧妙地采用了让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每个人物都说自己的话,人物在剧中商场、出场不用作者交待,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在茶馆这个舞台上演绎着自己的命运,但是都与时代发生关系。在长达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中,演绎着社会的变迁、人物的命运,从而揭示主题。

《茶馆》从“侧面透露”的角度进行总体构思,对传统的戏剧结构有所突破。全剧以人民群众同时代的矛盾作为戏剧冲突,用以王利发的命运故事为中心的、联合其他主要人物的命运故事的几条经线和大大小小戏剧冲突形成的几条纬线,织成了“球网状”的结构。这种“球网状”的结构,凸现了戏剧构图的多层次、多色调、立体化的特色。这就是说,在表现戏剧冲突时,不是以同一组对立面人物的矛盾冲突作为推进情节的主轴,而是令接踵而来的社会矛盾穿插切人。所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这样,就在同一场面里“集合”了几个生活片断,形成戏剧冲突的此起彼伏,使场面异彩纷呈。应该说,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和作者基本采用横断面写法分不开的。三幕戏分别截取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断面(每幕戏的时间都压缩在几个小时之内),在其中作者绘制了多幅精彩的人物速写和生活即景,使之合成为一张蕴藉深远的社会风俗画。每一幕戏的结尾都以神来之笔为画图的核心描绘了精当的落点形成一个“高潮”,从而深刻地揭示了时代风貌和社会心理,具有社会风情的丰富性和时代本质的透视力。



2、老舍先生在《茶馆》中善于用巧妙的衔接与穿插安排分散的人物,达到平缓展露的效果。

《茶馆》里的每一幕每一个情节的发展既是单一的又与下一个情节相互衔接。比如说:一开场的李三向王利发的妻子抱怨不长工钱,活儿却越来越多;王利发的妻子同情李三,引出她与王利发之间的口角之争;李三抱怨时说要关城门可是菜还没有买,又给常四爷送菜的戏份做了铺垫,这样环环相扣,使得每一个情节相互连贯。这样的安排使得戏剧中人物的出场错落有致,不会让读者产生一种突兀的感觉。老舍先生在写《茶馆》的时候还善于用人物的特定身份和特殊情节造成交错穿插的效果。如刘麻子在茶馆中与逃兵做人口交易这见不得人的事情,使得他再有人出现时不得不停止;王利发与崔久峰在这时出现,对茶馆生意来说是完全正常的,于是打断了刘麻子的戏;崔久峰下场之后,两个老牌特务又上场敲诈逃兵。这样使一个情节恰到好处地终止,又使剧情处于不断发展中。剧中虽然集中了三教九流的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剧中人物仿佛是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迹必然地运行。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那些异常活跃的社会渣滓,各自遵循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

这种结构使《茶馆》中的每一个矛盾都不可能贯串到底,而往往是一碰即离,三言两语便达到高潮,从而为下一个冲突的上场腾出了时间和空间。这种点面式的穿插结构,突破了舞台的限制,极大地拓宽了戏剧的表现领域。可以说《茶馆》代表了17年话剧艺术的最高成就,它的独特的戏剧结构也被后人称为“老舍式的戏剧结构”。老舍先生对话剧付出的一

-可编辑修改-




切对于我们今天繁荣戏剧艺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茶馆》从表面上看,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贯穿始终的结构,但是,老舍以众多人物的穿插与活动来推动情节的发展,用人物的命运发展,支撑起整部戏来。以人为主”“事随人走成为《茶馆》结构的一个重要特色。虽然《茶馆》有多达七八十个人物,人物也无明显的主次之分,但是,老舍用的是正面人物一以贯之,反面人物子承父业,一般人物挥之即去,于是就给人一个完整而充实的感觉。

《茶馆》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冲突设计,是人物和时代、和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与矛盾。正面人物和邪恶势力之间的较量,也是《茶馆》的一个重要戏剧冲突。从表面上看,似乎三个时代的邪恶势力都很强大,而正面人物很微弱、时时处处受到他们的欺负和压迫,但是,老舍用正面人物的正直、正义和率真,表现出他们内在的力量。而正面人物的理想和愿望(如王利发的扩大经营、秦仲义的实业救国等)最终的失败,显示出他们的挣扎而生不逢时。 因此,对白犹如家常里短、街谈巷议,却又意味浓厚。因为人物都有强烈而突出的个性,所以每个人的语言也都有着与众不同之处。王利发的内敛、谨慎和自嘲,常四爷的刚正、粗犷,秦仲义从一开始的少年得志、自信到末了的沮丧、悲愤,以及各种反面人物或低贱或张狂或无耻,都在对白和独白中得以体现。

4《茶馆》的戏剧结构是人像展览式。这种结构方式没有一个统一的情节,也没有一个非此不可的中心人物,只是像图画一样,将一个一个的人物展览进去,把一个个的情节镶嵌进去。它是一种以刻画人物群像为主,通过人物群像的刻画来展示社会风貌的戏剧结构方式。其特点是采用剪影式的方法展现出社会风俗的画卷,展示出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



5、浅析老舍《茶馆》的结构特点

老舍《茶馆》的结构特点是:不以戏剧的冲突为发展的线索,不追求完整的故事,情节的集中和曲折,而是大胆地采用众多人物的速写组成几十幅时代的剪彩,以各种矛盾的接触点和许多片面的生活画面,通过王利发及其茶馆联系起来,经过作者巧妙的编织,形成了类似蛛网般的组织。许多矛盾的接触点和各种生活的横断面,成为《茶馆》的结构支柱。这样一种结构形式,扩大了舞台容量,开拓了形象的广度,在反映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上,能使戏剧接近于小说,而比小说更鲜明突出。概言之,在《茶馆》中,尽管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但由于它的这种独特的戏剧结构,在每一幕中展现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的各种矛盾,这样就把中国近现代史上五十年的世道沧桑如实地反映出来,其中有些事情还起着旧事重提的作用,引起读者和观众的联想和对比,更加深了全剧的讽刺和控诉的力量。作者表现了三个黑暗时代的被埋葬,形象揭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含蓄地点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主题,形成了这场戏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量。

-可编辑修改-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ead4ebdf7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8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