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确立橄榄型分配制度

2023-01-09 22:21: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为什么要确立橄榄型分配制度》,欢迎阅读!
橄榄型,分配制度,确立,为什么

橄榄型分配格局指的是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相对较少,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收入分配结构。橄榄型分配结构相对的是金字塔型分配结构,即低收入者占大多数的分配结构,这是一种两极分化的结构。尽管对于当前我国是否属于金字塔型分配结构,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收入差距过大,并且呈现继续拉大的趋势,是当前不容忽视的事实。一方面,一些富人在世界各地购买豪宅、名车及各种奢侈品一掷千金,甚至令发达国家的民众都感慨国人真有钱;另一方面,我国大多数人只是实现初步小康,还存在数量众多的贫困家庭。许多国家的实践都证明,收入分配结构呈橄榄型的社会比呈金字塔型的社会要稳定得多。在我国,人民群众对收入差距拉大已经意见很大,并且成为许多社会矛盾的深层次原因。如果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必将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因此,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贫富悬殊仍在拉大

相关数据显示,从19782006年,我国居民收入年均增长6.7%,这跟中国高达两位数的经济增速形成鲜明对比。而且,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突破了合理的限度也已是不争的事实。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中国目前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突出表现在收入份额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等方面。说到贫富悬殊,不可避免地要提到一个概念——“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是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重要指标,这个指数在01之间,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0.240.36之间。

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由于基尼系数的计算过程比较繁杂,计算方法也不统一,目前我国国家统计局并不统计基尼系数这一指标。

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1960年代,我国基尼系数大约为0.17~0.181980年代为0.21~0.27,从2000年开始,我国基尼系数已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2006年已升0.4962007年达到0.48

世界银行报告同时显示,最高收入的20%人口的平均收入和最低收入20%人口的平均收入,这两个数字的比在中国是10.7倍,而美国是8.4倍,俄罗斯是4.5倍,印度是4.9倍,最低的是日本,只有3.4倍。

这也就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世界上居民收入最平均的国家之一,变成世界上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城乡、区域、行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此次中央对分配问题的强调,除了提低,另一个重点是扩中,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中等收入者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从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角度看,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也至关重要。多年来,相对于外贸和投资中国经济三大动力中的消费显得薄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等收入者所占比重不够大。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从党的十六大开始就已强调。多位学者认为,这表明中国决心构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

然而,我国至今为止都没有形成中等收入阶层的雏形,杨宜勇有些遗憾地表示。 杨宜勇认为,中等收入者比重低是与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相关的,收入和财产向高收入者集中,基尼系数居高不下,中等收入者比重便难以提高。

对此,高书生认为,在解读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时,学界还出现了两个偏差或误读,一是把中等收入者解读为中产阶层,二是将改革开放中先富起来的人解释为中等收入者。


在他看来,中等收入者只是相对于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而言的,而上述两种解读事实上几乎都是指高收入者。端正了这一认识,才能从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角度,去研究阻碍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现实问题。

高书生意下的现实问题如,社会保险缴费率偏高,以个人为单位且未考虑购房贷款利息支出等因素的纳税政策,都对中等收入者产生很大压力。 政府在二次分配方面也应该发挥更大作用,通过发挥财税政策的收入转移作用,确保财政的公共性和满足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有关方面的发展目标。通过加大二次分配领域的调控力度,将公共支出和基本公共服务的重点,逐步转向城市低收入者和广大农民,更好地满足人们这方面的需求。

就“限高”而言,要让高收入者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例如,加强针对高收入者的税源监控和税收征管,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适时开征物业税、遗产税等主要由高收入者承担的新税种,鼓励高收入者发展社会慈善事业等。同时,要调整不合理的高收入、规范灰色收入、打击非法收入。

在税收杠杆中,消费税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也应当得到重视。2006年,我国对消费税税目、税率进行了调整,新增了实木地板、游艇、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等税目,但对一些新出现的高档消费项目如高档娱乐设施,健身类、保健类设施,高档住宅仍未列入征税范围。有专家建议,应当对消费税税目和征收范围进行适时适当调整,增强其在调节收入差距方面的作用。 “有社会责任心的中间阶层应该是社会中坚,但这有待于这个阶层的“自我意识”亦即常说的公民意识的形成。

在当今中国,随着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社会学理论中“橄榄型社会是稳定的社会”的判断,也已经得到学界和公众的普遍认可。

社会学理论认为,一个社会大致可分为4个阶层:富裕阶层、中间(中等)阶层、劳工阶层和贫弱阶层。中间阶层的出现,使原来对立的贫富两极变成了一个连续的数列,收入和财产从富裕到贫穷逐级递减,这就让每一个社会成员看到拾级而上的希望,有助于缓和贫富差距造成的社会对立情绪。在现代社会中,通常认为:一个社会应该有60%70%的人口(或家庭)属于中间阶层,这样的社会才是稳定的。按照这一划分方法,中等收入群体,正类似中间阶层 中间阶层的衡量,不仅包括收入和财产,还应包括职业声望和自我认同。 在物质财富方面,“收入中等,宽裕有余”是他们的基本追求。收入中等,会以其消费的方式和财产的拥有表现出来。一般认为:有房有车,有一定的金融资产,是其显著标志,因此中间阶层在国外有时也被称为中产阶层。其实,这个衡量尺度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正在为之努力的“小康”生活水平应该是异曲同工,或者说,“小康”生活水平其实是中间阶层的中国式表达。从某种意义上说,财产是收入的积累和固化,“中等收入”对于这一群体的形成很重要。

在职业方面,当今社会,职业稳定性相当重要,因为由职业获取工薪收入,仍是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其次是社会评价。一般而言,因为知本的崛起,“凭本事吃饭”的知识分子或专业技术人员(包括技术工人)会得到大多数人的青睐。因此,知识分子、白领、专业人士常常是中间阶层的近义词。

在自我认同方面,由于中间阶层意味着一种个人和家庭的有尊严、可持续的生活形态,因而承载了很大一部分公众的期待和梦想。不但在发达国家,而且在一部分发展势头较好的发展中国家,社会大众都热衷于跻身中产的行列。发达国家的中间阶层认同率达到60%70%,而在印度,认同率能达到80%。中间阶层认同率高,说明一个社会在生活态度上的积极上进,公众觉得有奔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由于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样一个中等收入群体正在逐渐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ec3d529eb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e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