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鉴赏题评析及备考策略

2022-09-21 02:12: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考古诗词鉴赏题评析及备考策略》,欢迎阅读!
古诗词,备考,评析,鉴赏,策略



2012高考古诗词鉴赏题评析及备考策略

古诗词阅读鉴赏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要内容,是新课标倡导的审美能力、应用能力、探究能力考查的主要载体,也是高考试题中能力等级要求较高的题型。2012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考查内容仍然立足理解和评价这两个基本点,题型依然主要以主观题形式出现。试题给人的总体印象是“稳中有变,守正出新”,答案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比较客观规范。试题有效检测了考生古诗词鉴赏和评价的实际水平。古诗词鉴赏题共选择18首诗歌,设置了38个小题,除北京、上海外,均以主观题型的方式对考生进行了考查。各个省市都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对以往的命题方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扬弃,积极发挥古诗词鉴赏题对考生能力考查的有利特点,摒弃古诗词鉴赏题的劣势。从整体来说,命题更科学,设问更贴心,答案更权威。下面,笔者将从时代分布、体裁、作家、题材、考点等方面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一)所选诗词的时代分布。今年所选择的18首诗歌,唐代6首,宋代7首,金代2首,元代2首,明代1首。其中选料最多的是宋代,其次是唐代,再次是金代、元代,最少的是明代。金元两代作品今年考了4首,为历年来之首。所选诗词最远的是唐代,最近的是明代,历史的跨度为近年来最小的一年。唐宋诗词约占72%,显而易见,唐宋诗词仍然是考查的重点,毕竟它们是古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代表了中国诗歌的最高成就。以此为题料,命题者可以把握好难易度和可信度,不会受到诟病。而金代、元代、明代只能是唐诗宋词的“影子替补”,无法望其项背。

(二)诗词的体裁。所考诗词中,数量最多的是诗,共13首;其次是词,共5首。诗的比例约占72%,词的比例约占28%,总体趋势是诗词“独霸天下”。具体分布为:5首七言绝句,6首五言律诗,2首七言律诗,5首词。从入选诗词的篇幅来看,最长的诗词为秦观的《江城子》(江西卷)共70字,最短的诗词为温庭筠的《梦江南》,仅有27字,还有三首七言绝句(28)单独做题料。命题者选择短小精悍的诗词来考查,主要是为了降低阅读难度、突出鉴赏的重点,引领考生徜徉在唐诗宋词艺术长河中,领略古代诗词的无尽魅力。

(三)作家的情况。18首诗歌涉及到17位作者(其中有二首诗的作者同为杨万里)。著名作家较少,一般作家居多。没有对一流作家(如李白、杜甫、苏轼等)进行考查,这是多年来绝无仅有的。考生较为熟悉的诗人有张九龄、贾岛、温庭筠、秦观、晏几道、杨万里等6位;可能有一点印象的是李益、晁补之、张耒3位;完全不熟悉的有8位;可谓“半生半熟”。今年的试卷对作者进行介绍的只有两家(大纲版【注】修睦:晚唐诗人。辽宁卷【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且真正起解题提示作用的只有辽宁卷。知人论世,是诗歌鉴赏的基本思维方式。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特别是诗歌的主旨和情感,就往往要了解诗人的个性特征、创作风格、人生经历、创作背景等等。所以,从诗人和创作背景入手来剖析诗歌的情感和主旨,一直是近几年诗歌考查的重点。而今年的试题,大多不注重对作家进行补充注释和背景介绍,即使有注解也多限于词语的解释,这样做是为了强调考生对诗歌本身的关注,防止考生搬硬套,牵强附会,从而更好地考查出考生的真实水平。诗歌名家整体缺席的原因是反押题和回避已考诗文,这也是命题人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

(四)所选诗词的题材。扫描2012年各家高考试卷诗歌的题材,我们发现写景抒怀、思乡怀人、咏物言志、送别感怀、边塞战争等题材再次进入命题者视野。其中,以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怀之作为最,达到7首(分别是安徽卷、北京卷、上海卷、重庆卷、福建卷、广东卷、辽宁卷)。写景抒怀之作包含两类题材:一类是山水田园诗歌,此类诗以写景为主,情感淡然悠远令人回味无穷,抒情较含蓄;一类是即事感怀类之作,景、事、情交织在一起,情味深厚令人感慨万千,抒情议论较为明显。为方便设题,把写景咏怀诗作为考查重点也就自然而然了。其次,是咏物言志诗,共5首(全国大纲卷、四川卷、天津卷、浙江卷2首)。咏物诗通过对所咏之物特征的摹写来寄托作者某种志向、追求或品质,常常借助于象征、比喻、拟人等手法。这种委婉曲折地表情达意的方式,往往成为身处特殊历史时期(如金、元)诗人们的首选。再次,是思乡怀人之作,共3首(新课标卷、山东卷、江西卷)。古代思乡怀人诗歌一般表达了游子对故乡、对亲友的思念和在异乡的孤寂、惆怅、落寞与凄苦之情。其他题材分别为闺怨诗1首(江苏卷)、边塞诗1首(湖南卷)、送别诗1首(湖北卷)。总的来说,今年的古诗词鉴赏题还是很重视对学生文学修养与积淀的考查。重大社会题材的减少和日常生活题材的增加,是2012年试题题材选择的显著特点。

(五)考点的分布。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今年鉴赏题对表现手法、形象、思想内容、语言等方面综合进行了考查。除上海(1题)、北京(2题)设置了客观题,上海(1题)、浙江(1题)、湖南(1题)设置了填空题外,其余均为主观题。其中,表现手法共设题12题、思想内容10题、形象5题、炼字4题。考查的重点突出,紧紧围绕着诗歌写了什么——思想内容(形象)、怎么写的——表现手法(炼字)这样的两个中心,引导考生主要从宏观上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表达技巧。同时,也兼顾了考查微观的诗歌语言层面。可谓点面结合、收放自如。同时,命题者在每份试卷中都设置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问题,问题的设置有具体、小巧等特点。设题密度大,都是围绕着“思想内容”“形



1




象”“手法”等方面来设题,如江苏卷的三道题就是如此。如此循序渐进的命题善于激发学生思考,便于考生“据分答题”。像去年广受争议的湖南卷诗歌鉴赏题“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7分)那种“大而无当”的命题方式已被命题者摒弃。这样的变化标志着诗歌鉴赏题已逐步走向成熟。

(六)分值的安排。今年的诗歌鉴赏题的分值基本稳定,绝大多数省份没有进行调整,说明命题者对此题已有了成熟的定位。最高分值为北京卷,17分,与去年持平,是近年来分值最高的诗歌鉴赏题。分值比较高的有新课标卷、辽宁卷,为11分;江苏卷与前两年持平,为10分。最低分为6分,分别为重庆卷、福建;绝大多数省份的分值在8分以上。通过对近两年高考卷诗歌鉴赏题分值的比较,我们就会发现整体上保持了稳定,分值持续提高的趋势已经停止,预示着诗歌鉴赏题已经到了“高原期”。

就考点设置、能力考查点而言,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全国各套试卷没有怪题,应该说难度是适中的。命题紧扣《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在形象、表达技巧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上都有所涉及。盘点2012高考古诗歌鉴赏题,剖析其命题思路,对我们明年的备考不无启示。我们在高考复习中如果能适当引导学生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就能游刃有余地应对考题。

(一)有的放矢,以问为梯。

我们要了解考情,做到有的放矢。虽然年年高考,年年有变化,但是不变的是考点和主干知识。而考试大纲就是一切高考命题的依据。“不管考卷风云变幻,我自岿然不变”,我们在诗歌鉴赏时一定要进行三问:一问“写了什么”——表达了何种思想观点;二问“如何写的”——使用了何种表达技巧;三问“为什么这么写”——知人论世。诗歌鉴赏的题目均来源于考试大纲的要求和这首诗固有的特色。“诗言志,歌咏情”,一首诗中最重要就是感情,即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其次是如何表达的?即采用哪些具体的表达技巧。再次,为什么这么表达?这往往与诗人经历、遭遇、甚至审美追求有关。如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中,情感——借昭君形象表达自己才华横溢却入朝见妒,忠不被用却无辜遭贬,有家却难归、漂泊西南的深沉怨恨;表达技巧——借古讽今;这么表达的原因——不敢讲,只好用曲笔。任何一首需要鉴赏的诗,我们考生都要这么“问”。问,是一个思考的过程;问,是一个由浅入深了解考题的过程;问,是一个揣测出题人意图的过程;问,是一个联系所学知识解题的过程。问,是答题的阶梯。学生如果善于“问”,再掌握好一定的解题方法,考场就能所向披靡。

(二)勾连课本,以熟带生。

为了体现高考的客观性和公平性,所有试题的材料均来源于课外。但是几乎每个考题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他们的影子。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学生已经接触了几百篇古诗词,其中既有课本明确规定必读必背的篇目,也有课外读本和唐诗宋词选读,还有若干高考真题。这些都是我们考生日积月累所形成的知识宝库。在解题时要善于进行由此及彼的相关联想,以熟带生,由已知向未知延展,从而形成对知识进行迁移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今年江苏考卷的最后一问“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我们就会联想到诗词的简单常识:“结句”也称结尾,起收束整首词的作用,往往是一首词的点睛之笔,通常有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两种主要写法。前者如柳永《雨霖铃》的结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后者如姜夔的《扬州慢》的结尾:“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很显然,本考卷中属于后者,以景作结,借景抒情。本题的参考答案即为: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三)“品读”诗语,批文入情。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袁行霈先生说,“鉴赏诗歌要从语言开始,进而至于意象,再进而达到意境,复进而臻于风格„„”赏析语言是诗歌鉴赏最基础的一步,对于绝大多数中学生来说,也许就是最重要的一步。一首诗,常常有诗眼和关键词,它既与语言有关,又与内容有关,对这些字词的理解,往往影响到对整首诗的理解和感悟,所以命题者通常喜欢考查对关键词的理解。如今年安徽卷:“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湖北卷:“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考场上,我们“赤手空拳”地解读一首首陌生的诗歌,考的就是平时的积累的古文学知识和语感。而诗歌的字词是唯一的媒介,透过字词,读懂文本、读懂诗人,进而和命题者形成共鸣。因为中国诗歌讲究含蓄,讲究意蕴,所以,这就需要结合语境仔细推敲。透过字面意思挖掘深层含义。尤其要关注写景诗中的动词、抒情诗中的形容词、怀古诗中的副词,还有倒装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这些往往就构成诗词的所谓“诗眼”、“词眼”,常常“一字递情,千古传诵”。由于有了这个字词或句子,而使形象鲜活,神情飞动,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富于艺术魅力。如《约客》中“闲敲棋子落灯花”中的“闲”字,从字面上看貌似闲适,实际上表达的是诗人内心的烦躁和焦虑。若不结合语境仔细揣摩,便很难看到字面后隐藏的这一深层含义。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ffb7c4fa8114431b80dd84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