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猫》知识点整理

2023-10-08 17:32: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猫》知识点整理》,欢迎阅读!
知识点,语文,整理,年级

《猫》练习题

一、文学常识

1文学常识本文作者是郑振铎,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本文的体裁是记叙性散文 二、整体感知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答:文章记叙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围绕着“养猫”这一中心,描写了“我”及家人与三只猫的故事。 2本文以第一人称为叙述方式,有何好处?

答:文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我”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我”是前两只猫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悲剧的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的用“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达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3)本文一共写了三次养猫的事情,为什么要重点写第三只猫呢?写前两只猫的文字可以删去吗?

答:不能删去,三次养猫的故事层层推进,写花白猫、小黄猫是为后文详写第三只猫做铺垫,也是为了与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利于更好地刻画形象、凸现中心,详写第三只猫最能表现主旨。 4)文章中的伏笔

答: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反复渲染第二只猫的活泼,爱在街上乱跑,预示它将会丢失;第三只猫经常凝望鸟笼,预示鸟被咬死,猫会受到冤打。 三、阅读1-2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

1)文章开头第一句话“我家养了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总领全文。点明了“我”家养猫的结局总是“丢失或死亡”,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3)第一只猫是怎样的一只猫?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的?

答:活泼、有趣、可爱。从毛色、性情、动作等方面。如“花白的毛”写毛色,“很活泼”写性情,“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结合毛色比喻形态,“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及扑抢“红带”或“绳子”都是写动作。 4)家里的人对这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答: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两个小时的光阴”“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四、阅读文章3-14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在文中写道“他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答:这一句表现了第二只猫的活泼有趣,又为下文写猫的丢失埋下伏笔,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会产生突兀之感。伏笔:上文中看似无关紧要的内容,将对下文要出现的人或事件预先做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下的线索。)

2)“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是前两次养猫经历的总结,对第三只猫的出现做铺垫,体现“我”以及家人对第二只猫亡失的伤感和难过。

3)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周家丫头和“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作者有何用意? 答:“周家的丫头”代表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代表着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类人。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五、阅读15-34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

1)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过程,给每一个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答:妻买鸟→猫凝望→猫被疑→猫蒙冤→猫受罚→真相大白

2)文中的“我”为什么认为咬死芙蓉鸟的“一定是猫”?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②③ ) ①猫“畏罪潜逃”了 ②“我”不喜欢这只猫

③猫常对着鸟笼凝望 ④“我”看见了猫嘴里好像在吃着鸟腿 3)为什么“自此,我家永不养猫”?理解错误的一项是(B)

A对猫的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 B确保以后不再出现这种过失。 C永远愧对这类弱小的生命。 D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 4)对15-34段表达的主题思想概括正确的一项是(D)

A表现了“我”莽撞急躁的性格特征。 B表现了弱者悲惨的生活和对自己命运的抗争。

C表达了希望社会都能保护、关爱小动物的美好愿望。 D表达了知识分子的自省意识和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 5)对画线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B)

画线句: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


A心理描写 肖像描写B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C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D语言描写 肖像描写 6)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得死,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答:因为第三只猫的死,与“我”武断、粗暴有关,而我又无法补救,所以感到内疚和悔恨。因此,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7)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体验这两句话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答:这两句话标志着“我”思想感情受到两次震动。“我家好久不养猫”包含一种失落感,当别人夺取自己所爱的之物,伤害了自己感情时而发自内心的气愤,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我家永不养猫”抒发的是自己伤害了无辜,充满了内疚和悔恨的感情,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包含的思想感情,要深沉得多。一个“永”字,表现其难过达到无可复加的程度。

8)“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也是全文的结尾,它在内容上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的三只猫的悲剧,深感内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我”痛苦自责的做出的决定。结构上:“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章开头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总结全文。

9)你能从养猫的故事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答:要善待每一个生命(关爱弱者);无论做任何事,千万不能凭个人好恶、私心、偏见加以处置,否则会造成无法补救的过失。

六、品味下列语句,说说各句的表达效果。

1)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比喻。将小猫比喻为带着泥土的白雪球,突出了小猫的活泼可爱。 2)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倒装句)

拟人。把用于人身上的词语用在猫身上,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当时恼怒心理。

2)“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比喻,将我的暴怒、我的虐待比作刺我良心的针,更加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我”的羞愧和悔恨。 七、关于猫的成语、诗句、歇后语。 1)成语

照猫画虎:比喻照着样子模仿。 争猫丢牛:比喻贪小失大。

猫鼠同眠:猫同老鼠睡在一起。比喻官吏失职,包庇下属干坏事。也比喻上下狼狈为奸。 3)歇后语

猫教老虎——留一手 4)诗句

雪猫戏扑风花影 —— · 秦观《蝶恋花·紫燕双飞深院静》

朝慵午倦谁相伴,猫枕桃笙苦竹床。—— · 杨万里《新暑追凉》 八、(2018广西中考)阅读文言文,完成以下题目。

田猎之获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惟其所以不得,则狗恶也。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于是还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田猎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选自《吕氏春秋·不苟论》)

【注释】州里:乡里。惟:思,考虑。疾;奋力,用力。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2分)

1)齐人有好猎者 好: 2)狗良则数得善矣 则: 18.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译文: 19.齐人“田猎之获,常过人矣”的原因是什么?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07d138cf0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0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