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序原文+译文

2022-08-06 00:05: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伤寒论序原文+译文》,欢迎阅读!
伤寒论,译文,原文

《伤寒论》序

【原文】 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

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 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 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

【译文】 我每次读到《史记•扁鹊传》中秦越人到虢国去给虢太子诊病在齐国

望齐侯之色的记载,没有一次不激动地赞叹他的才华突出。就奇怪当今生活在社会 上的那些读书人,竟然都不重视医药,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以便对上治疗国君和父 母的疾病,对下用来解救贫苦人的病灾和困苦,对自己用来保持身体长久健康,以 保养自己的生命;只是争着去追求荣华权势,踮起脚跟仰望着权势豪门,急急忙忙 只是致力于追求名利;重视那些次要的身外之物,轻视抛弃养生的根本之道。使自 己的外表华贵,而使自己的身体憔悴。

【原文】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 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 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 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 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 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译文】 皮都不存在了,那么,毛将依附在哪里呢?突然遭受到外来致病因素 的侵袭,被不平常的疾病缠绕,病患灾祸临头,方才震惊发抖,于是就降低身份,

卑躬屈膝,恭敬地盼望女巫男祝的求神祷告, 巫祝宣告办法穷尽,就只好归于天命, 束手无策地等待死亡。拿可以活到很长久的寿命和最宝贵的身体,交给平庸无能的 医生,任凭他摆布处置。唉!他们的身体已经死亡,精神消失了,变成了鬼物,深 深地埋在九泉之下,别人白


白地为他的死亡哭泣。痛心啊!整个世上的读书人都昏 迷糊涂,没有人能清醒明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像这样地轻视生命,他们还谈什 么荣华权势呢?而且,他们即使做了官也不能爱护别人,顾及别人的疾苦;不做官 又不能爱护自己,顾及自己的隐患,遇到灾难,碰上祸患,身处在危困的境地,糊 涂愚昧,蠢笨得就像没有头脑的废物。悲哀啊!那些在社会上奔波的读书人,追逐 着去争夺表面的荣华,不保重身体这个根本,忘记了身体去为权势名利而死,危险 如履薄冰,如临深谷一样,竟达到了这种地步!

【原文】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 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 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 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 矣。

【译文】 我的同宗同族的人口本来很多,从前有二百多人。从建安元年以来, 还不到十年,其中死亡的人,有三分之二,而死于伤寒的要占其中的十分之七。我 为过去宗族的衰落和人口的丧失而感慨,为早死和枉死的人不能被疗救而悲伤,于 是勤奋研求前人的遗训,广泛地搜集很多医方,选用《素问》

《九泉》《八^一难》

《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书,并结合辨别脉象和辨别证候的体会,写成了《伤寒 杂病论》共十六卷。即使不能全部治愈各种疾病,或许可以根据书中的原理,在看 到病证时就能知道发病的根源。如果能运用我编写的这本书的有关内容,那么,对 于伤寒病的问题,大多数能弄通解决了。

【原文】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 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 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 以往,未之闻也。

【译文】 自然界分布着五行之气,而运转化生万物。人体禀承着五行之常气,


因此才有五脏的生理功能。经、络、府、俞,阴阳交会贯通,其道理玄妙、隐晦、 幽深、奥秘,其中的变化真是难以穷尽,假如不是才学高超,见识精妙的人,怎么 能探求出其中的道理和意趣呢?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 师、仲文等,中古有长桑君、秦越人,汉代有公乘阳庆及仓公,自此往后到现在, 还没听说过有比得上他们的人呢。

原文】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 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 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 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孑L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 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译文】 看看当今的医生,他们不想思考研求医学经典着作的旨意,用来扩大

加深他们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只是各自禀承着家传的医技,始终沿袭旧法;察看疾 病,询问病情时,总是致力于花言巧语,只图应付病人;对着病人诊视了一会儿, 就处方幵药;诊脉时只按寸脉,没有接触到尺脉,只按手部脉,却不按足部脉;人 迎、趺阳、寸口三部脉象不互相参考;按照自己的呼吸诊察病人脉膊跳动的次数不 到五十下就结束;病人垂危还不能确诊,九处诊脉部位的脉候竟然没有一点模糊的 印象。鼻子、两眉之间及前额,全然不加诊察。这真如人们所说的“以管看天”似 的很不全面罢了。这样想要辨识不治之证或判别出可治之证,实在是很难呀!孔子 说:生下来就懂得事理的人是上等的,通过学习而懂得事理的人是第二等的,多 面地聆听求教,广泛地记取事理的人,又次一等。我素来爱好医方医术,请允许我 奉行“学而知之”和“多闻博识”这样的话吧!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0c0bfb22c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a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