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仍然可以做朋友

2022-03-29 12:52:3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虽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仍然可以做朋友》,欢迎阅读!
仍然,虽然,同意,观点,可以

虽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仍然可以做朋友



1,鹅湖之会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使两人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也有学者称“教人之法”于是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六月初,陆氏兄弟应约来到鹅湖寺,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后比喻具有开创性的辩论会。

2,思想焦点

鹅湖指鹅湖寺,在江西的铅山县。朱子应吕祖谦的邀请前去与理学另一流派的代表人物陆九龄、陆九渊兄弟相会,讨论学术异同。吕氏的本意是想借重朱子的威望来矫正陆学之偏。但想不到的是由于朱、陆双方各不相让,讨论会的气氛相当紧张。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为学工夫”上面,陆氏兄弟坚持“尊德性”对“道问学”的优先性,强调先发明人的本心,然后才谈得上学习。他们批评朱子教人专注经籍注疏,一味追求知识,太支离,容易让人迷失方向,而不知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完善人格、明了本心。陆氏兄弟认为自己的治学方法是“易简工夫终久大”批评朱子“支离事业竞浮沉”。


在这种情况下,朱子不得不起而应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道问学”的优先性。朱子的这一变化完全是针对陆氏兄弟的,因为他觉得陆九渊尽废讲学,教人太简,容易使人流于疏狂,更重要的是,他认为陆九渊所谓的发明本心的理论,完全落入了“虚”“空”的陷阱,很容易把青年引入歧途。所以他说:“近年来,有的人把读书穷理当作做学问的最大禁忌,要学习的人专注自己的心,希望能一下子恍然独见。”朱子认为这是误人子弟,于学者无益。所以,他强调,如果一定要分出个先后,还是得先讲学习,通过学习(道问学)来认识自己和宇宙。这其实就是他主张的“格物致知”。

在格物方面,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并认为,“致知格物只是一事”,是认识的两个方面。主张多读书,多观察事物,根据经验,加以分析、综合与归纳,然后得出结论。

而陆氏兄弟则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主张“发明本心”,心明则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贯通,不必多读书,也不必忙于考察外界事物,去此心之蔽,就可以通晓事理,所以尊德性,养心神是最重要的,反对多做读书穷理之工夫,以为读书不是成为至贤的必由之路。会上,双方各执已见,互不相让,不欢而散——此次“鹅湖之会”,双方争议了三天,陆氏兄弟略占上风,但最终结果却是不欢而散。如今,这座古寺也许是因为有这么一次重要会议,也许是因为朱熹住过,将其作为“书房”作为教书育人之地,因而也叫做“鹅湖书院”


鹅湖之会以后,从陆九渊的“明心见性”发展而下,产生了明代王阳明的“心学”他把“尊德性”和“道问学”归纳为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3,历史影响

鹅湖之会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第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朱、陆双方辩论的“为学之方”,表现出朱熹与陆九渊在哲学上的基本分歧点。陆九渊提出“先立乎其大”为出发点。认为自古以来圣人相传的“道统”只是“此心”。主张只有认识“本心”,才犹如木有根,水有源。朱熹认为先于物而存在的“理”在心外,即“宇宙”之间。陆九渊的心学传至明代,经王守仁的发展,形成一个比较精致的哲学体系,世称“陆王心学”。它为程朱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在对理获取的途径上提出不同见解,曾对明清两代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朱熹的理学博大精深,被后代统治者尊为“大贤”,被学者奉为“万世宗师”,他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结语:虽然鹅湖之会没有最终达成思想的统一,但是却为我们提供了思想辩论的典范,让我们认识到思想观点交织碰撞后的火花激励。所谓理不辨不明,事不辩不清,就是这个道理,这也是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所说的那句“我虽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要表达的核心观点。

而在哲学诗画看来,鹅湖之会教我们一个道理,即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们仍然可以做朋友!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0f209f882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5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