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长江下游区域节日习俗“验水表”探究

2022-07-08 09:49: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明清长江下游区域节日习俗“验水表”探究》,欢迎阅读!
水表,长江,节日习俗,明清,下游

明清长江下游区域节日习俗验水表探究

摘要:长江下游区域素有鱼米之乡”“江南水乡之称,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出饭稻羹鱼”“桑麻遍野特有的民俗特色。在明清时期,验水表是长江下游民众在上元夜占卜一年旱涝的一种节日习俗。而且,与此同时多种的占卜方式在此并存,足见此活动的重要性,这与长江下游稻作区的农事需求相印证。验水表长江下游区域独特的节日民俗活动。 关键词:验水表;长江下游 ;民俗

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7083.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尤其在古代社会,人们对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依赖十分强烈。自然条件的不同,必然产生不同的文化特征。明清时期的长江下游河流纵横交错、水系甚为发达,气候潮湿、土地肥沃,其民众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自然形成了独有的民俗特征。其特有的环境孕育了饭稻羹鱼”“桑麻遍野的江南民俗生活特色。验水表”“食黄鱼”“刘猛将”“照田蚕等特色习俗就展示了长江下游特有的民俗文化。 一、验水表来源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要求掌握准确的农事季节,而在上古时代,人们还没有完善的历法与计时工具,只能依靠对天象、气象和物象的观察来决定农时、指导生产、安排生活,即所谓观象授时。日月运行的规律,形成了人们对时间的量度观念。长江下游一带是我国主要的稻作区,为了窥知天意,当地百姓常常采用一些朴素的办法来预判晴雨旱涝,便有了元验水表

唐代以前便有验水表的风俗。据唐韩鄂韩鄂《四时纂要》:楚俗,立春日立八尺表占候日景,影短则为旱,景长则为水。吴占则于正月望夜。《负暄野录》云:大约据表之长而中分之为七寸半者二,若景适及七寸半,为中正,则是岁雨暘时若。又以两七寸半各十分,分影在七寸半以下为不及,主旱;影在七寸半以上为有余,主水。极有准的。

验水表在清代大概在上元夜进行。《中国民俗辞典》:水表卜,亦称验水。占卜方式。正月十五日夜月明时立一尺五寸之木棍于地,俗称水表,至子时察其所受霜露,卜一岁旱涝。旧时江南一带流行。《清嘉录》卷一记载江苏验水表与楚俗占日影的关系:十五夜,月明时,立一尺五寸之表于地,至夜子正一刻候之,以卜旱涝。案韩鄂《四时纂要》:楚俗,立春月立八尺表,占候日景。景短则为旱,长则为水。吴占则于正月望夜。《九县志》记载:正月望夜,月中建表,候雨旸。康熙年间《常熟县志》卷九详细记载验水表的占卜方法:“(元夜)立一尺五寸之表于地,子正一刻候之,据表之长而中分之,为七寸半者二。若影适及七寸半为中正,则雨啺时。若又以两七寸各十分分影,在七寸半以下为不及,主旱;影在七寸半以上为有馀,主水。 二、以验水表为代表的多种占卜方式

在明清时期,用占卜的方式验一年水旱的方式很多。具体有星象之占、气象之占、动物之占、器物之占、草木之占、水占、火占等等。

星象之占。古人认为,人间的许多方面,都上应天象。许多星辰各有职司。看参星,《清嘉录》卷一:八日昏时看参星,占水中之水旱。谚云:参星参在月背上,鲤鱼跳在镬干上;参星参在月口里,种田种在石臼里’”意思是参星对着弯月的弓背,则年丰,若对着参月的缺口,则无获。《田家四时诗》:农家


于正月八日騐参星,过月西则旱,否则多水,春雨甲子主大水。

气象之占。在民间信仰中,雷电风雨霜雪寒暖等气象,往往预兆着某些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发生。根据气象情况,推测将要发生的自然现象。[]根据风向占验,《清嘉录》卷二:二月二十八日为老和尚过江,必有风报,若吹南风,主旱。《清嘉录》卷五:小暑日东南风主旱。雷声占验,《田家四时诗》:暑雷鸣主潦。《清嘉录》卷一:农人岁朝晨起看风云,以卜田事。谚云:岁朝东北,五禾大熟。岁朝西北风,打谁害农功。’”

动物之占。卜蛙鸣以占水旱亦称田鸡报,三月三日以蛙鸣时间卜岁丰欠。以为午前蛙鸣主雨量充足,高田不旱不涝;午后蛙鸣主雨水少,低田丰产。谚谓田鸡叫拉午时前,大年在高田。田鸡叫拉午时后,低田不要愁。或云,三月初三蛙鸣,主此年无水患。谚云:三月三的虾蟆,禁口难开。或云,以三月三的蛙声响亮与否,占这一年的水旱收成。民谚云:田鸡叫得哑,低田好稻把;田鸡叫得响,田内好牵浆。即云田鸡叫得哑主这一年无涝灾,反之,有涝灾。《田家四时诗》:俗以三月三日。卜蛙鸣以占水旱。即为此理。《清嘉录》卷六山糊海幔条引《禽经》:鹳仰鸣则晴,俯鸣则雨。

器物之占。如人们根据碗底蒸馏露气大小占验来年雨水多少。《扬州西山小志》:二十三四日送灶,以糯米饭上嵌以杂果,祀灶,后留至除夕接灶,验碗底露气之大小以卜明年雨水之多少,亦往往有验。用针影占验,《越谚》:七夕前夜,盌水露置及午针置水面取影卜瑞。用瓦砾卜幸获,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一记载:里人于清明时坟上放纸鸢,掷瓦砾于翁仲帽上,以卜幸获,谓之

草木之占。常用某些花草的某些现象来进行占卜。插柳《清嘉录》卷三:明日,满街叫卖杨柳,人家买之,插于门上。农人以插柳日晴雨占水旱,若雨主水。谚云:檐前插青柳,农夫休望晴。’”插麦叶:《昆、新合志》云:寒食日插麦叶于门户。并云是日宜雨。谚云:雨打墓头田,高低好种田

水占水。以秤水之法占水旱。自元日至十二,每日用一瓶汲满水秤之,十二日分别依次占验当年十二个月水旱。元日所秤水比重大,则正月多雨。初二所秤水比重大则二月多雨,以此类推至十二月,如此可占一年水旱情况。《中国风辞典》:秤水卜,自大年初一至正月十二日依次代表一岁之各月,每日以瓶汲水,秤其轻重,以卜岁中各月水旱。重则是月多雨,轻则少雨。”[]《清嘉录》卷一:自岁朝至十二日,以瓶汲水,称其轻重,以卜岁中水旱。案:王得臣《塵史》:江湖间人,常于岁除汲江水秤,于元日又秤,重则大水。又《研北杂志》:西人以正月三日为田本命,秤水,以重为有年。卢《志》云:自元旦至十二日当一岁之月,以瓶汲水,准其轻重,重则其月多水,轻则旱。

特定日期晴雨占全年水旱。正月、二月:《越谚》:即正月初八、二月初八,雨水晴则有年。三月:三月十八日为白龙生日,前后旬日,阴晴不常,乡民以是日雨,卜白龙之归,谓龙归省母,则农有秋。四月:土俗于四月十六日望晴雨以侯岁,晴则水,雨则旱,惟阴云为佳。谚云:有谷无谷,但看四月十六五月:五月二十日为分龙。俗以分龙之次日雨,谓之分龙雨,主雨阳调顺,岁必有秋。六月:夏至落雨做重霉,小暑落雨做三霉。八月:中秋俗呼八月半,是夕,人家各有宴会,以酬佳节。人又以此夜之晴雨占次年元宵阴晴。九月:十三日,俗祭钉靴,占一冬晴雨,晴则冬无雨雪。谚云:九月十三晴,钉靴挂断绳。’”《江震志》亦云:是日晴,主一冬少雨,利收获。谚云:九月十三晴,不用盖稻亭。’”十月:土俗又以月旦之雨晴占一冬寒暖。十一月:俗以冬至前


后逢雨雪,主年夜晴;若冬至晴,则年夜雨雪,道涂泥泞。谚云:干净冬至擸齑

此外,还有火色占。如照田蚕根据火的颜色和旺度,卜知水旱年成。爆孛卜一年之运气,孛娄卜流谐音。还有听响卜又叫镜听”“听谶,夜深人静,悄悄听人家说话,听到的第一句话得出此兆所示的吉凶祸福。 三、验水表的文化心理

验水表占验,是以对月亮的崇拜为基础。因为月是太阴之精,象上下弦阙形,自古被视作生育之神。屈原在《楚辞·天问》问道: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大意是:月亮具有什么特性,消亡了又再长起?那好处是什么,而抚育一个兔儿在怀里?表现诗人对月亮再生能力的困惑。验水表验占农作的丰稔与否。此外,验水表的占事也与人们对影子的神秘观念有关,《庄子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意思是一个人害怕自己的影子,讨厌自己的脚印,想摆脱它们,便快步跑起来。可是跑得越快,脚印越多,影子追得越紧。他便更加拼命地跑下去,最后精疲力竭而累死。在验水表时,由于历法的误差会造成影子长短不同,会使人们产生困惑,往往会与年成联想到一起。 参考文献

[1] 曲彦斌.2015.语言民俗学概要[M].郑州:大象出版社.

[2] ()顾禄,王迈校点:《清嘉录》,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3] 柯杨.1985.中国风俗故事集(上)[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4] 陈勤建.2008.中国风俗小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5] 丁世良,赵放.1989.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6] 苏州府志,清光绪八年江苏书局刻本,一百五十卷. [7] 江阴县志,清道光二十年刻本,二十八卷.

[8] 夏日新:《长江流域的岁时节令》,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9] 吴滔,周中建.1998.刘猛将信仰与吴中稻作文化[J].农业考古,第1.

[10] 吴静瑾.2004.从《清嘉录》看清中后期吴地的城市民俗[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第4.

[11] 常州府志,清康熙三十四年刻本,三十八卷. [12] 宁波府志,明嘉靖三十九年刻本,四十二卷. [13] 钱塘县志,清康熙五十七年刻本,三十六卷. [14] 嘉兴县志,清光绪三十四年刻本,三十七卷.

[15] 湖洲府志,清同治十二年爱山书院刻本,九十六卷.

[16] 吴静瑾.2005.《清嘉录》与清代中期江南地区岁时民俗生活[D][硕士].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17] 梁雯雯.2010.近代南京岁时节日民俗变迁研究[D][硕士].南京:南京师范大.

[18] 谈辉.2009.清代苏州岁时节日文化研究——以《清嘉录》、《吴郡岁华纪丽》为基础[D][硕士].苏州:苏州大学.

作者简介:张彦林(1972-)男,湖北襄阳人,文学博士,讲师,湖北文理学院,主要从事语言与文化研究。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15ad3ebf2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6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