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随笔

2022-04-29 10:35: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随笔》,欢迎阅读!
课堂教学,随笔,大赛,青年,教师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随笔

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于2021726日至28日在西安举行,我和几位同事参加了听课学习。收获颇丰。

“中文报杯”是由全国中文协会和中文报联合举办的大型中文活动。是中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品牌盛会。本次比赛的参赛者包括全国各省市推荐的18名初中语文教师和15名高中语文教师。评委由全国知名的中国教育专家组成。在三天的时间里,我们一共听了18节课,其中初中语文13节,高中语文4节,以及中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余英超教授的著名教师示范课——报纸阅读指导课。我们聆听了陕西师范大学常广元教授带来的“名师讲堂”——文化视角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观看了“中文报杯”原创多媒体课件大赛优秀课件展示。

本届大赛展示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写作指导课、读报指导课等各种课型。选手们扎实的语文教学功底、精准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灵活巧妙的教学引导和节奏控制、圆润独到的学法指导、一丝不苟的教学细节处理、学生学习活动的有序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多媒体课件的恰当运用等等,都给我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收获很大。专家们的现场点评更是精彩精到,畅广元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使我们对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一些遗存问题的认识豁然开朗,给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也启发了我们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深入思考。我将择其要者阐述如下: 1.准确定位初中语文课程。

大赛评委、现场点评专家、浙江语文名师褚树荣在做点评时指出:“初中语文教学”,对象决定任务,学科决定目标,活动决定策略和内容。针对初中学生,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培养、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语文学习兴趣的形成和语文基础的积累;针对语文学科,教学要把文本精读、语言品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作为主要目标;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要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语言丝丝入扣而不胶着。同时,中学语文教学要更加注重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注重知识内化方式的更新,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课堂教学应该有一个能打动人心的地方。中文阅读的效果取决于是否找到一个读者和作者的心一起颤抖的地方;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取决于这种精神共纤维最大化的程度。在这次比赛中,来自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的教师王晓霞在教授满江游记时,抓住了满江春景之美,进行了学习和讨论,结合王冠的诗歌和朱自清的散文欣赏了“风景之美”和“情之美”,然后讨论了“袁宏道是什么样的人写了这么漂亮的一篇文章”,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在教授《新科》时,上海的曹刚先生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表达新科心理的典型句子(“这条路越来越危险,我再也支持不了了”),杭州市高级中学的徐涛先生和长沙市雅丽中学的王亮先生分别在高中课文《积石郎课文》和《陈庆彪》中进行了示范和朗读,让台上下的学生和老人们感到高兴


师潸然泪下,就是将这种“心灵共颤”的最大化。如此等等,都极大的调动了学生阅读和探究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读”,读中感知,读中审美,读中传情,在师生共读中才能真正达成师生与作品作者的“心灵共颤”,也只有这种“心灵共颤”的最大化,才能将课堂教学的效率最大化。

3.课堂教学应注意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国社会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要构建“和谐课堂”、“真实课堂”和“三人课堂”(即生活课堂、生态课堂和生活课堂)的口号。我们应该注意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成都市汉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汉语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王必成先生也在现场发言中强调了这一点。然而,从这次竞赛的情况来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方面,它是为活动设计活动。例如,在《秋风吹破茅屋》的阅读教学中,把对诗人情境和故事情境的把握放在一边,只在语调、速度和重音上进行情感讨论,这将失去阅读表演的活水之源。另一方面,问题答案的设置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比如在《亲爱的父母》的教学中对语境和主题的概括。此外,对既定教学目标的渴望削弱了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感知,忽视了学生从经验和感知上升到认知的规律。例如,对《满江游记》中山水对象的四个特征的分析,以及对父亲形象的逐步理解,都体现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常广元教授强调,每个环节的概念都应该以知识的内化为出发点。就这样

要求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和内在需求,适当具体有效的引导,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感知作为一切教学目标达成的必要途径,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在充分阅读中增强体验,而教师要做的,则是运用教学智慧,帮助和引导学生由体验上升为认知。这样才是“本真课堂”。也只有基于这种认识,才能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4.与高中语文教学相比,初中语文教学明显缺乏人文精神。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能割裂和分离。其中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主导价值取向,工具性主导了研习的重点,而人文性是决定学生学习兴趣和形成人文素养的重要因素,两者不可偏废。在我们所听的这些课中,初中语文堂教学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相比,在人文性方面明显缺失。这当然有当前教材课文和教学对象认知水平的客观限制,但主要还在于教师,主要表现在教师文学文化素养的不足和教学设计的缺陷。如《亲爱的爸爸妈妈》中对二战历史文化的回顾,《台阶》和《信客》中对新旧社会生活对比及文化心理差异的挖掘,《再塑声明》中对生命厚重的深入思考,《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对文人愁思的深入解读,等等,都有许多可以提升的空间。语文课不能仅仅靠引入了几句诗文、了解了一点历史背景、做一点古今对照、渗透了一点德育内容就认为是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要有能够拓展思维、增强感悟、启发心智的深层而具体的东西真

只有“灵魂震颤”,才能真正有效地主导价值取向,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和表面。


在这样高水平的赛事中,这种现象如此突出,也足以说明应该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这有可能是导致时下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明显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值得我们所有的初中语文教师深思。

听大师比赛课本身就是一项很好的学习。

2021726日~28日,在西安市省委党校的礼堂里,听了第七界“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的15节赛教课,一路听来,感受颇多。 现在,我将与大家分享讲座中的一些信息。设计是课堂成功的关键

山西阳城县一中邢小雷老师执教的《失街亭》一课,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思想火花的闪现。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与认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问题的设计对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课堂设计的亮点在最后一个环节,问马谡该不该斩,请学生以蜀将的身份劝谏诸葛亮不要斩马谡,劝谏词要求符合历史情境,给三分钟时间准备。学生的思维被这个问题又一次点燃,所有的学生都进入思考,静静的课堂成了学生演练思维体操的舞台。三分钟后,学生甲用恳求语气说:“丞相,马谡不可斩呀!想当年,马谡曾献奇计,屡立战功。眼下,我们蜀汉大业未竟,正缺人才,而谡熟读兵法亦不失蜀汉之人才啊,丞相,马谡杀不得啊!”师(扮诸葛)说:“可马谡曾事前立有军令状,军纪难容啊!”学生乙:“丞相,想当年关羽在华容道上放走了曹操,事前也曾立下军令状,先主却法外施恩赦免关羽,这次就依前例饶了马谡,让他日后以功赎罪吧!”师说:“亮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1619b34b7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0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