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朗读朱自清的《春》

2022-03-27 03:16: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朗读朱自清的《春》》,欢迎阅读!
朱自清,朗读,如何

如何朗读朱自清的《春》

作者:马金霞

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14



马金霞

内容摘要:与一般韵文不同,散文朗读要求尽可能流畅自然、平易生动。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散文《春》作为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精读课文,要想让学生理解文意、感受文章的韵味、欣赏散文的美感,朗读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朗读这篇课文,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咬文嚼字,读出“趣”、“味”;二是巧读“儿化音”,贴近生活;三是激发学生想象与联想,多感官相互交融;四是朗读与感悟结合,同时进行审美教育

关键词:《春》 朱自清 散文 朗读

迎着“盼望”,一阵温凉的春风徐来,朱自清的《春》就这样翻开画卷。生动优美的散文,夹杂着富有诗意的语言,使得《春》这篇文章给人以清新浪漫的美感。难怪周仁政在《朱自清和俞平伯:京派散文的两极》中说,朱自清的散文是一杯清亮的水。朱自清的《春》历经几语文教材的变革,依旧成为了中学生必学的课文,可见这篇文章的经典性、优美性、可读性。中学语文教师要想让学生体会这篇文章的美感,唯一的且必须的路子就是让学生学会朗读,重复朗读。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学家。在关于“读”的教学方法上,分别对精读、略读、讲读、以及诵读做了阐释,他认为,“读”是语文教育中最为适用的方法和手段,并且有一种真正推动教育发展的艺术力量。《春》这篇课文,在朱先生的笔下,不管是开满枝丫的百花,还是呼朋引伴的鸟儿,亦或者是密密斜织的雨丝,都是那么可爱,那么活泼。生机盎然的春天刚刚苏醒,精神抖擞的娃娃在地上乱跑,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美好,在朗读中体味人间。

.咬文嚼字,读出“趣”、“味”

读完《春》,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趣”、“味”二字,“趣”就是“有趣”,“味”就是“气味”,让学生读出何为“趣”,何为“味”,就能让学生进一步融入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朱自清笔下的“趣”是活泼的趣、调皮的趣、热闹的趣。“坐着,躺着……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春回大地,阳光普照,小草崭露新角,前来踏青的人们脱去厚重的外套,新鲜的泥土气息沁人心脾,远看,小孩子们在田野里面踢球、赛跑、打滚儿……。在朗读时,要读出春天的生机,声音逐步放开,语言轻松,语调活泼,读出儿童欢乐有趣的氛围。文中“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仔细感受“新翻的、微微润湿、酝酿”这三个关键词,读出逼真感,用温柔的气息,让听者在这种气味的环绕中陶醉。

鲁迅评价朱自清的散文“漂亮而缜密”,《春》中的缜密就表现在对动词、形容词的细致把握。山是“朗润”、小草是“钻”、鸟儿“卖弄”歌喉、细雨是“密密斜织”……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空气是微微湿润的、黄昏的光、稀稀疏疏的人等等,读朱先生的散文,就好像身临其境,形象感十足,没有半点生硬。如果学生能抓住这些生动形象的动词、形容词,就抓住了全文的灵魂。朱自清先生指出了在朗读时要注意“咬文嚼字”的意义,但是这种咬文嚼字是针对浮光掠影而言,他在《论诵读》中进而提出:朗诵口语体的白话文……得从意义里去揣摩,得从字里行间去揣摩。因此,学生在朗读前要仔细揣摩字词,体会关键字的情感意味,朗读时读出重轻音,注意节奏的变化,做到松弛自如。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1939ae15d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2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