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与善治

2022-12-17 21:24: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治理与善治》,欢迎阅读!
善治,治理

《治理与善治》读书笔记



俞可平先生的《治理与善治》真是一本好书。这本书可以说是政治学方面的书籍,也可以将其看作是社会学方面的著作。治理最初是侧重于政治上的政府治理、控制或管理,而善治则是要建立在一个相对完善的公民社会的基础之上,善治的过程就是还政于民的过程,也是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方领域充分发挥效能的实践过程,其实质就是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但是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剧,治理在现代意义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并且已经成为了各学科中重要的词汇,尤其在社会科学学术探讨和研究中,其应用的频率越发提高了。 书中讲述了治理的源起、发展以及作为元治理的自组织与治理的密切关系,书中间部分关于治理的文章(论文)汇编则是当今国际社会中重要的前沿理论研究,最后部分便讲到了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和发展脉络,以及我国政府治理的变迁。

治理一词最初可以追溯到古典拉丁语和古希腊语中的“操舵”,原意是控制、指导或者操纵,关于它的流行则是出现在7080年代,主要原因是与各种社会学科中出现的研究范式危机有关,这部分危机主要是指有的学者和专家对于当时主流范式描述和解释本学科的“实在世界”的能力不满而引起的,于是便将“治理”作为重要的课题加以研究。治理兴起的部分原因也在于政治经济状况发生了深远的变化,使得自组织在进行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协调方面发挥的作用超过了市场或等级制原本所起的作用。 政府治理问题是一个广泛被知识界言说的话题。中国现在政府从很多指标来衡量都不能算作真正现代意义的政府,这是俞先生文章的一个基本立足点。他在文中没有敢于这样明目张胆的宣示,但是他的分析正是基于这个角度展开。

俞可平认为我们的政府应该从一下六个方面改进:A、合法性,B、透明性,C责任性,D、法治,E、回应机构,F、有效。我的理解是:为什么要提到合法,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我们政府作为的合法性不足。比如在文革中,党的主席可以通过一些所谓的名义把国家主席打倒,这实际上是对中国公民的极度蔑视。至于透明性,我们的很多决策,老百姓根本没有机会参与进去,结果就推行了。一些时候就出现了大量问题,承担的人却是老百姓,反正大家已经司空见惯。


政府责任性问题上,政府的责任感就集中在了长官关注的地方,集中在了容易出政绩的地方。法治应该是勿庸置疑的应该说已经深入人心了。回应问题其实也是一个老痼疾。我们看看政府的网页,很多地方一年大约更新一两次就不错了。我看来,当前政府能够解决也是最需要解决的恐怕就是政府的有效作为问题。鎔基总理在任的时候对国家部位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这个改革在省市县尤其是乡镇根本就没有继续下去,机构冗杂人浮于事的情况在很多地方都比较突出,这也导致我们的管理成本没法降落下来。虽然人很多,但是干事的人很少,不但没有效率反而正经事也被大家推来推去。然而更可悲的问题是,我们没有一种合理合法的渠道按照民众的意愿完成政府向治理和善治的转变,或者说我们根本力不从心。

善治以公民社会为基石,公民社会因善治更和谐 《治理》一书的第二个侧重点就是善治。善治的实质是权力的部分转移,即国家的若干权力向社会的转移和回归,是还政于民的过程。当然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善治有赖于国家和政府,但更确切的说是更多的是依赖于公民的意识的觉醒和公民社会的建立,只有健全的公民社会才会有更好的善治,而更好的善治也会使公民社会更加的和谐和美好。当然社会组织的发展必然会给政府的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只要正确的引导,积极的促进社会组织的有序建立,主动地去接受社会领域(第三部门)组织的发展是对政府魄力的考验,更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一种驱力。因为转型中的社会问题使得政府不可能在仅仅依靠强有力的政治力去解决一切问题了,更多的是社会力。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模式将是中国日后的道路选择,适时适度的放权也将会是社会发展一种趋势。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1959b5843323968011c92c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