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沁园春长沙》中的三处倒装句赏析

2022-08-09 21:06: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课外阅读】《沁园春长沙》中的三处倒装句赏析》,欢迎阅读!
倒装句,沁园春,长沙,课外,赏析

【课外阅读】《沁园春·长沙》中的三处倒装句赏析

诗文创作中,为了突出某种思想感情,造成某种特殊的审美效果,作者往往

会使用一些不同于习惯表达的陌生化语言,“倒装”就是为实现语言陌生化效果而经常采取的一种手法。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典型的如杜甫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秋兴八首·其八》)苏轼的“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浣溪沙》)“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念奴娇》等等。作为一位对古典文学浸润极深的词人,毛泽东在创作《沁园春·沙》时,同样将“倒装”的妙处发挥得淋漓尽致,本文拟就其中的三处试作赏析。

一、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按照正常的散文式语言来表达,本句的顺序应该是:“橘子洲头,(我在)寒秋(中)独立,(望着)湘江北去。”两相比较我们会发现,虽然只是顺序的变动,但是改句不仅平淡无奇,失去了句断意连的韵味和咀嚼品味的空间,而且破坏了整体的情感表达与情感走向。

首先,“独立寒秋”是“有我之境”,词作注重的是主观体验,环境描写只是情感抒发的立足点和突破口,而非全词的归宿,后文的“怅寥廓”“忆往昔”的大段内容也恰恰印证了这一点。“橘子洲头”则是“无我之境”,以此开篇,接下来再抒发很多个体生命的独特感悟,就难免会有割裂之感。

其次,把“独立”置于句首,与“寒秋”对照,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此句应是脱胎于柳宗元的名句“独钓寒江雪”。其中“独立”与“独钓”虽都有孤傲的意味,却又有很大的不同:“独钓”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岑寂与落寞,“独立”则有一种“独当一面”“我自岿然不动”的豪气,给全词定下了一个豪迈奔放的调子。



二、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这两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曾携百侣来游,忆往昔稠峥嵘岁月。”一读便知,调整后的句子就是用几个文言词语说的大白话,俗气逼人,且显得不伦不类。清代学者洪亮吉在《北江诗话》中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如韩之《雉带箭》云:将军大笑官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杜之《冬狩行》云:中狐兔尽何益?天子不在咸阳宫。使上下句各倒转,则平率已甚。夫人能为之,不必韩、杜矣。”使用倒装,化腐朽为神奇,这也正是毛泽东的匠心所在。另一方面,将“稠”字单独提出来,不仅是为了语法上的求新求变,而且能起到强调的作用,表明如此“峥嵘岁月”并非一天两天,可能是月月如此,年年如此,这足以看出毛泽东和他的那些青年朋友们当年为寻求真理而做的坚持不懈地努力。




三、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关于这几句词的含义,笔者调查了一些一线老师,大家近乎一致地认为,是词人与同伴游泳激起的水浪阻止了飞速前行的航船,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苏教版必修一配套教参编选的向明先生的赏析文章则说:“一种解释认为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我总感觉这一意境与作者赞扬百舸争流的精神不太符合。我倾向于中流击水中流击楫的转化。”并引用了《晋书·祖逖传》中的相关典故。

笔者以为,这两种解释都很难令人信服。先说向先生观点,不仅与毛泽东对这几句的自注(“击水:游泳。”)相违背,而且“击水”与“击楫”之间的转化也十分牵强、生涩,恐怕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例证”了吧。再看前文所述的通行观点,笔者以为,如果词人是如此运用夸张的话,那这种夸张也太过了,以致让读者感觉不到词人的豪迈,反而感觉他是在吹牛皮了。

因此,还是理解成倒装更加合乎情理。这三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记否曾,浪遏飞舟,到中流击水。”意即:“还记得当年在风大浪急到足以阻挡飞舟前进的江面上,我们毫不畏惧、处之泰然、畅游其中的情景吗?”这样,一方面与毛泽东自己的说法(“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相吻合,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环境的险恶,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这批风华正茂、睥睨天下的年轻人不仅志存高远,而且具有敢于直面困难、敢于迎接挑战、不畏艰险的意志品质。同时,以“浪遏飞舟”这样阳刚、雄健的画面作结,也与开篇的“独立寒秋”实现了某种照应,使得全词在激越的情感表达中得到了很好的收束,显得掷地有声。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1d5c2a6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2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