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杨绛》表格式导学案【部编版七下第11课】

2022-04-15 00:39: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老王杨绛》表格式导学案【部编版七下第11课】》,欢迎阅读!
杨绛,老王,七下,格式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预习导学题目设计:【作者、背景】【生字词】【整体感知】【研读探究】【主题思想】【写作手法】

班级 姓名

课题 课型

《老王/杨绛》

主备人 序号





新授 备课时间

1.自学解决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学习2.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揣摩人物心理;

目标 3.品味文章平淡如水、质朴无华的语言特色。





重点1、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难点 2、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一、作者、内容简介:

作者:杨绛,本名杨季康,著名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作家钱锺书的夫人。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文革”后主要的散文创作成果是《干校六记》,记述作者1969年底到1972年春在河南“五七干校”中的生活经历。另一个随笔集《将饮茶》,有一部分也写到了“文革”期间的遭遇,但更有价值的,是回忆亲人往事的内容。

背景:《老王》创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时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因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地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二、基础知识: 1、课后读读写写: huáng dēng bēng shāo zhàng pì dì jiàng zhì wú qiàn kuàng zuò 补充: kuà dàng kǎn yǐn 绿yīn guàn nián chān lèng shǎng zào 2、多音字、形近字注音: 多音字: 没:méi mò 降:jiàng xiáng 荫:绿yīn yīn 形近字: zài cái dài tā tà tà




zuò zuó zuò kuāng kuāng kuàng dí tí dì dì ōu ǒu shū yǚ 3、词语解释: 重点课下注释: 【塌败】塌陷破败 【伛】弯(腰)曲(背)

【翳】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滞笨】呆滞笨拙 【愧怍】惭愧 补充词语:

【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凑合】将就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课文中的原句填表。

职业 家庭状况 身体特征 居住条件

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单干户还要受人排挤,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有什么亲人。(情感孤独)

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身体残疾)

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

“后来我坐车跟老王闲聊的时候,问他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老王没有直接回答“是”或者“不是”,而是说“住那儿多年了”,他的这个回答隐含着什么意思?他不太认可那是他的家。

住了多年的地方,却不被认为是家,这意味着什么?家是什么?

家是有亲情有亲人的地方,老王没有亲人,享受不到亲情,老王没有家。淡淡的一句话,渗透着老王浓浓的辛酸。



四、研读探究:

(一)精读816段,思考下列问题。 1.“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这个词如果换成“站立”好不好? 答:不好,是要突出老王的单薄、不灵活,像照片镶嵌在相框里一样。

2.“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答:肖像描写,表现老王久病之后的干瘦、脱形。




比喻的手法,借僵尸骷髅外表的恐怖、干枯形象,贴切地写出了老王因病痛的折磨而变得外表恐怖、干瘦和衰弱的特点。

3.“强笑”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要强笑?

答:对于老王送我们东西感到于心不安,也为老王的善良和不幸感到心酸与悲伤,故而欲笑又笑不出,只能“强笑”

4.“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

答:夸张。再次强化老王临终的形象,身体非常的虚弱,表现他生活上的苦境。 5.从对老王其人的了解,和老王与我们一家的交往中,你能体会出老王是个怎样的人?

答:不幸的人,善良的人。 (二)思考:“我”为什么会有愧怍? 我们给予老王的关心几乎都是物质上的关心,精神上的抚慰很少。

老王送鸡蛋是出于对作者一家的感激,也有一种关怀与同情。作者没有理解老王的心意,愧怍自己作为一个相对幸运的人,却没能理解老王的高贵品质。

老王最后收下了作者的钱,他为什么明明说不要钱,却收下了?他知道不拿那些钱,作者也会因为接受了老王的馈赠而心里不安,为了让杨绛心安,他接受了钱,这是一种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却被作者疏忽了。

正是这种疏忽令作者觉得自己对老王充满了愧怍,他们给予老王更多的是物质上的关怀,他们没有看到老王这样一个不幸的人、孤独的人,更需要的是别人对他精神上的尊重与认可。

深究其原因,她愧怍于知识分子身份。她能有限地照顾这个老王,她能照顾天下众多的“老王”吗?

杨绛的愧怍,是知识分子的自我解剖、自我批判,是精神灵魂的自我拷问,需要极大的勇气,杨绛先生的“愧怍”,令人肃然起敬。 五、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写作者与车夫老王的交往,反映了老王艰苦的生活及其苦境中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也体现了作者平等的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六、写作手法:

1.构思巧妙 2.以小见大

3.描写细腻

教学 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1d85f5974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e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