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民族院校女大学生行为特征分析

2022-05-02 11:27: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民族院校女大学生行为特征分析》,欢迎阅读!
民族院校,视角,特征,性别,行为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民族院校女大学生行为特征分析

作者:辛会芳,高 娃,任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2年第11



辛会芳,高娃,任强

(大连民族学院,辽宁大连 116600

摘要:本文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了民族院校女大学生的行为特征,建议民族院校开设女性学课程,开展女性学研究,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社会性别意识,发挥女生组织的作用,开展社会性别教育活动,加强对女大学生社会性别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社会性别;女大学生;行为特征

中图分类号:G75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11002802

民族院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具备普通高校的作用和意义之外,还具有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服务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当前许多学者都把注意力放在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的研究上,对民族院校学生的行为特征关注不足,尤其是缺乏社会性别意识。毋庸置疑,同为大学生群体成员的男女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发展是有共性的,但仅仅从共性角度对男女大学生进行一般化的教育,显然会缺少对女大学生具有的某些特点的关注。只有准确把握了女大学生的行为特征,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好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证民族院校不同性别学生的健康成长。而社会性别理论将为我们提供研究民族院校女大学生行为特征的新视野。

社会性别理论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区别于“生理性别”概念提出了“社会性别”概念,用来解释一种后天的、社会文化养成的、可置换可改变的男女角色和性别关系。简单地说,社会性别是指由社会形成的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角色、活动及责任,是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随着对性别角色分工的原因和机制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男女各自承担的性别角色主要是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也是随社会文化的变化而变化的。

一、民族院校女大学生的行为特征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男女平等的观念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女性接受现代教育的机会增多,越来越多的女性逐渐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参与到以往由男性占据的社会领域。而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仍然要落后一步,性别歧视在不少民族地区都存在,大多数少数民族女性缺乏性别观念,意识不到这种歧视的存在。而民族院校的在校生中少数民族学生占65%以上,且大多来自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虽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女性的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生活在民族院校这种多元文化环境之中的女大学生的行为还存在一些共性的特征。

(一)重学习成绩的提高,轻情商水平的提高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相对落后导致了少数民族学生入学时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多数注重学习的女大学生忙于书本知识的学习,片面追求优异的学习成绩,较少阅读各种课外书籍,对一


些创造性的活动不热心,也不太主动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对她们来说,考试成绩优秀就已经是很大的进步,往往忽略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和处理人际关系等情商水平的提高。传统观念中男主女从、男强女弱的性别意识对民族院校女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依然有很大的影响,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更容易采取从众行为。当个体进入新的社会环境往往都会采取从众行为,为的是能在最大程度上使自己迅速适应未知世界。但女大学生往往在适应新环境后,为了维持相对和谐的人际关系网络,还是会较多地采取从众行为。较多的从众行为会限制个体的主体意识、超越精神,尤其是会约束个体开拓创新精神的培养,表现为民族院校女大学生在学习和事业上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较弱,较少主动参与竞争。

(二)成就动机不足,职业理想模糊

从性别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传统的社会性别意识和性别刻板印象使得女大学生总觉得女不如男,自我激励不足,加之社会上隐性的性别歧视使女大学生自信心减弱,成就动机弱化。在对民族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性别对比性研究中发现,相当多的女大学生在考虑自己的将来时,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与新一代知识女性的使命,在大学里的学习目标不明确,更缺乏仔细的人生规划和目标,职业理想不明确,职业期望不高。

(三)择业中的“自卑倾向”与择偶中的“向上趋向”

当前,很多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毕业生时会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女生或提高对女生的录用标准,导致女生丧失平等择业的机会。这种客观存在的就业性别歧视使得许多女大学生对自己参与竞争的能力和素质产生了怀疑,萌发了自卑依赖的心理。择业时会倾向那些竞争性较弱、轻松安稳、不需要承担太多责任的工作。甚至有些女大学生开始奉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理念,很多女大学生倾向于选择比自己的文化层次、职业性质、家庭、社会地位优越的男性作为自己的伴侣。因为大部分男性仍倾向于选择以家庭为重、贤妻良母型的女性,这就形成了男强女弱、男大女小的择偶模式。在这种特殊择偶标准指导下组建的婚姻模式必然具有传统意义上“男强女弱”的色彩。

二、加强民族院校女大学生社会性别意识的培养

从民族院校女大学生的行为特征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对当代民族院校女大学生的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我们应该加强对民族院校女大学生的社会性别意识的培养,一方面使女大学生对传统性别文化所带来的巨大而无形的消极影响有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使女大学生能以社会性别意识来削弱这个传统力量,促进社会与自身的发展。

(一)开设女性学课程,开展女性学研究

让性别教育走进课堂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责任。民族院校应积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女性学系列课程,如《女性学》、《女性心理学》、《妇女运动史》等。通过性别意识教育使女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女性的历史、心理等知识,理解女性与社会的关系,更全面、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社会性别教育一定要把男大学生也纳入进来,因为只有男性的性别意识增强了,男女平等才真正有希望。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开展女性学方面的研究。

(二)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社会性别意识

高校教师对学生性别角色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性别意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业表现、失败归因,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师必须经常自省自身在信念、态度、行为中可能存在的性别偏差,并加以改造,将性别平等理念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


(三)发挥女生组织的作用,开展社会性别教育活动

同辈群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这种影响有时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高校里的女生组织不仅给女生提供了一个组织凝聚的场所,给部分女大学生提供了与男生竞争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它们可以在广大学生中传递性别平等的观念。当然,如果高校中的妇女研究机构、校外以推动性别平等为宗旨的团体组织、妇联组织能与高校女生组织加强联系与引导,相信女生组织的作用会发挥得更好。学生工作者要针对女大学生的特点,多开展带有社会性别教育色彩和目的的活动,例如社会性别意识讲座、成功女性讲座、女生论坛、女大学生之星评选、女性主义电影放映、男女生角色对换等,这些活动都有利于重塑社会性别角色。

[参考文献]

1]朱峰,杨卫华.社会性别视角下当代高校女生节现象研究[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4.

2]高靓.塑造“贤妻良母”还是培养“自立自强”——当代中国高校女生组织的社会性别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10.

3]徐杰玲,李曦.新时期女大学生社会性别意识教育问题的反思[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5.

4]石彤.女大学生社会性别观念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8.

5]回春茹.女性学研究与当代女大学生的培养[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2268aed98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9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