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画经历

2022-06-12 06:54: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我的学画经历》,欢迎阅读!
学画,经历

我的学画经历

作者:朱雅梅

来源:《美术界》 2019年第3



1969 年出生于江苏徐州,现工作生活于武汉。1989 毕业于华侨大学艺术系中国画山水专业。2012年至2015 年任教于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作品曾参加第二、三届全国山水画展并获奖,中国艺术大展——当代水墨画展,第四届当代中国画学术论坛,中国当代杰出中青年国画新作展,中国艺术双年展,21 世纪中国艺术家年度邀请展,今日中国美术大展,自然与人——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画展等展览。在台湾、上海等地举办朱振庚、朱雅梅父女联展。作品被收录于《中国当代美术家图鉴》《中国大陆中青代画家百人传》《世纪之交女性绘画走势》《中国当代画家图典——山水卷》《今日中国美术图卷》等。出版有《中国画23 家——朱雅梅卷》《中国画名家——朱雅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刘海粟美术馆、随缘艺术基金会等美术机构收藏。

我的学画经历是与父亲分不开的。

细细想来,我三岁时写书法(这是从父亲口中得知),现在已无多少印象,写成什么模样也丝毫记忆不起来,但是父亲教我写字的印像却依然记得。每当晚饭后,父亲会和我一起写字,我在书桌的左边他在右边,写好了,父亲会把字贴在墙上。他会把我写得好的字在下面画个红圈,我觉得那些红圈特别好看。记得有一次我模仿父亲在所有字下面都画上了红圈,可比比还是父亲画得好看。父亲或许觉得我的字写得好,曾一度想把我送到一位老师那儿正式学书法,可是因为母亲不同意,这个想法便搁置了。

上学之后,所有教我的美术老师都认为我父亲是画画的,那么他的女儿必定也会画,因此从小学到中学,我都会很自然地被分到美术小组,班里的黑板报义不容辞地由我承担,而且凡有美术活动便会被老师首选推荐参加。印象最深的是一次主题为“学雷锋做好事”的漫画比赛,班主任让我以这个主题自编自画一组漫画。由于这次比赛我为班级争得了荣誉,班主任就更加坚信了我能在美术上做出成绩。后来凡有公开课,班主任就会叮嘱我把要讲的课配几张插图,以便课堂生动。那时家里的连环画、各种画册都是我的寻找对象,遇到差不多的形象我就照抄,实在找不到,我就东拼西凑,就这样我画了许多的课文插图,现在想想那些画或许就是我最初的临摹或创作。那时,父母似乎对我学画或不学画从不过问,现在想来这真是件好事,使得我对画画一直保持着放松的状态。

我正式系统地学习画画应该是在华侨大学。最初上素描课画石膏像,我怎么都跟不上,急得回家哭鼻子。父亲对此只是笑呵呵地宽慰我“没关系”,他先是让我对着镜子画自画像,后来又让我临摹俄国画家费钦的素描,这样我便来了感觉,画得也自信了。到了二年级选专业时,我没有犹豫就选了国画山水专业。那个阶段临摹课很多,我当时临了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倪瓒的《容膝斋图》、王蒙的《青卞隐居图》,还有范宽、沈周、董其昌等人的作品。那时自己的想法不是太多,就是认认真真临摹。我当时总觉得时间不够用,除了白天上课时间,几乎每天晚上都会画到临近寝室关门才离开教室。我一直觉得正是这个时期为我日后山水画风格的形成打了一个好基础。这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临摹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和倪瓒的《容膝斋图》。我的第一张临摹作品是倪云林的《容膝斋图》,因为第一眼就喜欢那种萧萧瑟瑟的感觉,所以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没有想到的是,他的用笔是最不好把握,我临了许多遍才找到感觉,可一直还是有些遗憾,虽说临得很像,但因为太喜欢而不够放松,而那画面中的寥寥数笔至今对我来说都是一个阶梯。待到临《富春山居图》时我才放松了,因为放松我便没了距离感,享受在其中。或许元四家中黄公望教我最多,我一直珍藏着这幅临本,平时偶尔拿出来看看它,就像一位老友。这个临摹阶


,对于体会古人的用笔、用墨似乎都是在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完成的,我喜欢这种不知不觉的学习过程,一直到现在我都在享用这种慢节奏。

1989 年毕业之后,我随父母到了武汉。那时,我的作品还未形成自己的风格,而父亲对我画画却开始关注,我们会经常在一起聊画画上的事。父亲没有让我找工作,让我待在家中,每日画画。那时,父亲看展览总是带着我,给学生上课时也会让我去。我记得当时有一位老师戏称我是父亲的“小尾巴”。除此之外,我和父亲去的最多的就是书店,而每次去书店父亲都会用完兜里所有的钱。所以,家中的书籍现在翻来对我都是有故事的。有时候,父亲在我翻看画册时会让在喜欢的作品那一页夹个纸条,我当时不知为何,后来他告诉我是想检验我眼力。在众多的作品中我喜欢林风眠、关良的作品,记得还变临了几张,父亲给予我很大的鼓励,使得我自信了很多。父亲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培养,在无形中慢慢地造就着我。那时家里的氛围特别好,虽然房间小,生活清贫,可一家人在一张画案上轮流创作着作品,每日的话题都离不开画画,墙上的画不断更新着,温暖而温馨。

很多人都会问我风格是在何时并且是怎样形成的,我一直回答不好这个问题。对我来说,觉得这是一个积累过程,日常的学习就像营养一样,会在某个时刻或某幅画中自然地显现出来。父亲在世时,每当有人问起这个话题,他总是夸张并略带神奇的告诉人家:正月十五,特别神,那一天她画了群打灯笼的小人,就一下子变了……我每次听到父亲说这些话,都会不好意思,同时又感受到一种父爱,那是父亲对女儿的一种偏爱。我风格的形成,父亲是第一位观众,那张作品或许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由于父亲的鼓励,我便在此风格上一直走下来,慢慢地也得到很多老师的认可和鼓励。我虽在绘画图式上和父亲不一样,但我觉得我和父亲对绘画的认识是一致的,我们虽偶有分歧,但我觉得很多东西我们是共通的。

在画画上,父亲从不干涉我,我画什么他都说好,尤其在我最初画画的时候,在父亲嘴里,我就是个天才。我的自信就是在父亲无数的鼓励中建立起来的,所以我画画从不犹豫,一直以来,画画对我来说是件快乐的事。

这篇文字是父亲去世前写的,当时编辑嘱我写写学画经历,我就凭感觉写下了些记忆中的片段。后来,由于父亲的离世,我便一直不能动笔写东西,所有的思绪都会因为想念父亲而被搅乱。这些文字搁置了近一年,今天看看自己所写的学画经历,其实每一步都离不开父亲的指引,而我身在其中却不自知。今天,父亲虽不在我身边,但我却觉得他离我更近了,似乎不曾有一秒我们分开,尤其在画画的那一刻。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2542d92ba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1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