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专家评审委员会组成及评审方案

2023-01-24 02:25: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第七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专家评审委员会组成及评审方案》,欢迎阅读!
挑战杯,评审,课外,竞赛,首都

第七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

赛专家评审委员会组成及评审方案



评审基本原则

按照《“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规则》,竞赛组委会将面向首都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邀请各学科领域内具有高级职称、较高知名度、研究领域综合性较强的专家学者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受邀专家将参与网络评审和特等奖答辩两个阶段的评审工作。评委不得参与对本校、本人亲属作品的评审工作。在评审结束之前,任何评委不得以任何方式对外宣布、泄露评审情况和结果。 专家评审委员会组成方案 1.网络评审评委组成方案

拟邀请4060名评委参与网络评审工作。每件作品均需经3名评委独立评审,作品按评委数量随机平均分配给每位评委。评委登陆网络查看作品,并给出评分和评审意见。

自然科学类和科技发明类拟邀请机械类、信息技术类、数理类、生命科学类、能源化工类5小类专家,每小类35名专家; 哲学社会科学类拟邀请哲学类、经济类、法律类、社会学类、教育类、管理类6小类专家,每小类46名专家。 2.特等奖答辩评委组成方案

拟邀请2040名评委参与特等奖答辩。为保证评审工作的公正性和高水平,确保选拔优秀作品参加全国挑战杯,每类作品的特等奖答辩环节至少安排1名未参与过网络评审的专家作为评委。


自然科学类和科技发明类作品的特等奖答辩,每小类安排3名评委,其中1名高校专家、1名非高校专家、1名未参加网络评审的专家。每小类设组长1名。

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的特等奖答辩,每小类安排2名评委,其中1名未参加网络评审。哲学社会科学类按大类设组长1名。 评审方式 1.网络评审

参赛团队通过网络申报作品,按照作品性质申报到所属类别,通过组委会审核后,网络系统随机将1篇作品分配给3名不同评委,评委登录网络按照评审细则对每个作品打分填写评语; 根据每个专家评委的平均给分值,对所有评委评分进行标准化处理,根据标准化处理后的评分,综合统计每篇作品在3位评委处所获得平均分,此平均分即为作品得分;

将所有作品得分排序,分类别确定获奖作品。根据网络评审结果,评选出13%-15%的作品为一等奖和入围特等奖答辩作品,20%的作品为二等奖,40%的作品为三等奖。 2.特等奖答辩

入围特等奖答辩作品需在接到通知后两天内向所属类别竞赛办公室(分别设在北京邮电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提交纸质文本一式五份,参加特等奖答辩的专家将在答辩前预审作品文本。现场答辩期间,专家评审委员会将审看作品附带模型及实物,个评委须向自己负责评审的作品至少询问一次。

自然科学类和科技发明类作品按小类进行布展,评委通过现场问辩的方式进行评比。问辩结束后每小类3名专家分别对作品打分,根据打分排序,经3名专家讨论,组长复核并同意后确定特等奖作品,未获特等奖作品获一等奖;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2831c1f3a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b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