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课内阅读

2022-08-10 06:16: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驿路梨花》课内阅读》,欢迎阅读!
驿路,梨花,阅读

1、文章五处写到梨花,它们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解析】第一次写自然界中的梨花,洁白、美丽,表达了对梨花的喜爱之情;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烘托了“我们”在困境之中找到希望的欣喜之情。

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解析】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 3“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

【解析】这是写人。由此,景物的“梨花”和人物的“梨花”建立起关联。

4)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解析】以梦境衬托心境。梦境中,先写花,后写人,把花和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作者借助梨花,赞美了给人们提供帮助的梨树林边小茅屋的主人。

5)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解析】“驿路梨花”双关花和人,“处处开”实际上赞颂的是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综上可知,五写梨花,概括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自然界的梨花、人名、雷锋精神。 2、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那群哈尼小姑娘中为首的一个有什么特点? 她美丽、活泼、纯洁、善良、热情,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2.选文插叙了一件什么事?(从原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简要概括)插叙的作用是什么?

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淋了雨,他们想到并为过路人盖了一座小茅屋。解放军走了为了继续方便过路人,梨花姑娘常常照料这小茅屋。插叙的作用是,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3)揣摩下列语句,分析加点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A.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


描写了老人行礼的动作,表现出老人对小姑娘们诚挚的感谢之情。 B. “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一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

“很受感动”表明了梨花对发扬雷锋精神的解放军同志的敬仰,也点出了日后照管小茅屋的感情因素。“常常”说明她发扬雷锋精神助人为乐成为自觉行为。

3. 选文第⑥段描绘了“我”的梦境,梦境非优美,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人花相映生辉。

4. 结尾段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作用是什么? 增添文采,预示着雷锋精神在边境地区不断发扬光大。 5、课文以“驿路梨花”为标题,有何妙处?

标题“驿路梨花”一语双关,既写小屋外边自然界的梨花,更写小屋主人梨花姑娘;譬喻恰切,以洁白美丽的梨花喻写梨花姑娘的鲜明形象、纯美心灵;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自然界梨花的处处盛开象征梨花姑娘帮助路人的雷锋精神正在发扬光大。

6、本文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推动情节发展。试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这种写法,说说其表达效果。

文章一开始,深山月夜,梨树林边,当用炭写着“请进”的小茅屋出现的时候,全文就笼罩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这一悬念恰好是读者的疑问,也正是由此领起全文。围绕“谁是主人”这个问题,文章分两层来回答:第一层写瑶族老人,从而引出梨花姑娘;第二层从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引出解放军建造小茅屋的过程。这两层实际上是“设悬一释悬一推出悬念”的过程。文章通过层层悬念的设置,使情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引人入胜,富于戏剧性。

7、你认为课文中小屋的主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小屋主人是一个热情周到、乐于助人的人,从小屋的门从外扣、白木门板上的黑炭字“请进”,竹床上铺着稻草,装满水的大竹筒,墙上几行粗大的字等方面可以看出来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2906167e0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9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