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气象科普进校园的意义

2023-02-14 23:30: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气象科普进校园的意义》,欢迎阅读!
普进,气象,意义,校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气象科普进校园的意义

作者:郝建莉

来源:《学周刊》2017年第29

要:教师简要分析了气象科普进校园的重要性,并结合南河小学气象科普社团活动,展示了活动后学生发生的可喜变化,不仅科学素养得到提高,而且在生活中能够发现问题、动手解决问题。

关键词:气象科普;活动;意义;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9-014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9.085

20世纪30年代初,经我国气象科学的一代宗师竺可桢先生倡导,将气象站引进了中小学校园。建国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素质教育,在全国中小学校建立了很多校园气象站,便于学生在课外活动时开展气象科普活动。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党中央面对新挑战作出了具有战略意义和深刻历史意义的重大决策。在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国务院制定并发布了《全国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强调了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培养,并且放在了行动的首要位置。随着素质教育的有力推进,气象科普知识的传播逐渐在中小学教育中得到了重视与发展,全国目前有一千多个校园气象站,不少学校在气象科学普及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未来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体现在教育科技的竞争上,体现在国民科技素质水平和科技创新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民科技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教育的全面发展。

在各门类科学已高度发达、气象科学已经攀上科学高峰的今天,对中小学学生进行气象科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课题。这其实是教师引领小学生走进科学,形成敏锐的观察思考习惯,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认真的科学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的科学思维的途径之一。可以说,气象科技活动已成为目前全国中小学生所开展的科技活动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气象科普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极佳方式。气象科普教育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训练与提高有着特殊、非凡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不仅担负着教书的重任,更担负着育人的重任。育人就包括对学科学素养的培养。科学不会停留在定性描述层面上,确定性或精确性是科学的显著特征之一,所以气象科普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现在的小学生,普遍缺乏自制力,缺少严谨的态度,做事马马虎虎,不能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因为小学生年龄小,还不能专注于一件事很久;二是因为小学生没有很多人生经历,即便有大人教育过做事要严谨,也只是说说,基本没人刻意培养过;三是因为小学生缺乏精力,做什么事情都严谨、认真很费精力,即使是大人也有惰性,何况是小学生。所以,在学校气象社团,每节课上教师都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比如,教师要讲清楚每件科学仪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和使用中要注意的细节。要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反复操作。在气象观测的过程中还需要学生具有认真严谨、刻苦钻研的科学态度。要持之以恒地进行观测,准确记录,按时填写表格,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重复,认真对待,时间长了自然比较枯燥乏味。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完成这些烦琐的工作,坚持不懈地进行气象观测。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游戏和比赛活动调动学生的观测兴趣,阶段性高质量地完成观测任务,由点到线,最终完成整个观测目标。 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普教育要普及科学知识,更要普及科学精神。校园气象科普活动普及的气象知识比较浅显,只是培养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法,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举行校园气象科普活动的目的不是培养气象科学人才,而是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自然而然地用科学的方法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成为一个有科学素养的人。气象社团活动一段时间后,学生对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欲。例如,他们探究的问题包括用电池连接铜线可以吸铁(电磁铁),电线和电池连接时间长会很热(短路);阳光透过放大镜可以烧死蚂蚁、烧着纸(光的折射);装水的杯子烧不着(水的燃点);晚上搓被子会有光和噼里啪啦的响声(静电)等。学生有了发现问题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小实验中缺乏一种自我保护意识,这是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重点强调的地方,也说明这些学生的科学素养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中的知识包罗万象,通过气象科普教学,学生就会明白自然界中处处有科学,生活中到处是科学

教师要求学生每天出门先观察天气,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学会了分析天气现象,就会让气象科学服务于自己的生活,养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

气象科普活动将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监测天气的意义,掌握观测气象要素的正确方法,并认识到大气层面临的危机和空气污染造成的危害,进而促使学生树立保护大气层、减少空气污染人人有责的观念。然后,通过学生将科学知识传播给他们的父母及身边的人,推进社会共同来关注气象防灾减灾、气候变暖、环境保护等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在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培养,使其在气象方面获得比同龄学生更多的知识,并在技能层面上得到发展和提高,就可以以点带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相信对气象社团的学生来说,这些活动是印象深刻的,甚至是影响终身的学习经历。 参考文献:

[1] 孙冬燕.中小学校园气象站的科普与教学功能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9):27-30.

[2] 卢瑞荆.重走长征路 开辟新未来 2001年全国青少年气象夏令 营全程随感[J].学会,200111):30-31. [ 责任编辑 李爱莉 ]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2ba3178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a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