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登快阁》赏析

2022-08-21 01:17: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黄庭坚《登快阁》赏析》,欢迎阅读!
黄庭坚,赏析



精心整理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一、

解题

黄庭坚( 1045—— 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父



亲黄庶专学杜甫,舅父李常是有名的藏书家。英宗治平四年( 1067 年, 22 岁)登进士第,调叶县

尉,神宗熙宁五年( 1072 年, 27 岁),除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元丰三年( 1080 年, 35 岁),改知吉州太和县(在今江西) 。六年,移监德州德平镇(山东)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

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着作佐郎,加集贤校理。擢起居舍人,秘书丞。绍圣二年( 1095,50 岁)

以元佑党人贬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后移荣州(今四川宜宾) 。元

符三年( 1100 年, 55 岁),徽宗即位,召还;旋以文字罪除名,羁管宜州(今广西宜山) 。崇宁四

年( 1105,60 岁),卒于贬所。《登快阁》就是元丰五年时黄庭坚在太和任上创作的。

二、押韵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 晴。平水韵下平八“庚”部。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 明。平水韵下平八“庚”部,广韵“庚”韵。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 横。平水韵下平八“庚”部。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 盟。平水韵下平八“庚”部,广韵“庚”韵。

三、注释

登快阁



痴儿 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 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 已为佳人 绝,青眼 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



快阁:《泰和县志》:“在慈恩寺普照院南,前临大江旧名慈恩阁,宋太常博士沈遵为邑宰,更今

名。”(黄宝华《黄庭坚选注》)实际上,快阁声名大噪还是源于黄庭坚的这首诗。黄庭坚有《送吕知常赴太和丞》:“我去太和欲期矣,吕君初得太和官。邑中亦有文字乐,惜不同君涧谷盘。

观山千尺夜泉落,快阁六月江风寒。往寻佳境不知处,扫壁觅我题诗看。 ” ②痴儿:《晋书》卷四十七记载:傅咸为人清正鲠直,屡屡批评在朝廷执政的杨骏。杨骏是晋武帝























司马炎的岳父,权势既大,又有倚仗,对此很是不快。其弟杨济平素与傅咸颇有交情,于是就写信劝傅咸说:“江海之流混混,故能成其深广也。天下大器,非可稍了,而相观每事欲了。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作痴,复为快耳。 ”意思是在官场中,就要懂得糊涂才是聪明。因此,杨济这番话中的 “痴”,既指天性的迟钝, 又指执着于信念而不能随机应变者的 “痴性”。诗中所谓“痴儿” ,取意在后者。

③倚晚晴:唐李涉《感兴》:隋氏造宫阙,峨峨倚云烟。 黄宝华本注李商隐 《即日》:“小苑试春衣,

高楼倚暮晖”,又《晚晴》:“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所倚“晚晴”,非具体之物,其造语生新,正仿李诗。杜甫: “注目寒江依山阁” 。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 。

④ 落木: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李白诗:“水寒夕波急,木落秋山

空”(《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国莹上人丛弟幼成令问》 )。

⑤ 月分明:杜甫《天河》诗:“常时任显晦,秋至辄分明。 ”柳子厚《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 :“木


精心整理

落寒山静,江空秋月明。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

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黄庭坚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在这一联可以很好地看出来,这句诗既汲取了前辈的养料加以锻炼熔造,又是新的境界

再现。所以前人曾评此二句道: “其意境天开,则实能劈古今未泄之奥妙。 ”(张宗泰《鲁斋所学集》)



⑥ 朱弦: 琴弦,古琴的琴弦涂成朱色,所以又叫朱弦。中华书局《黄庭坚诗集注》注: “用终期、

伯牙事,不知谓谁” ,黄庭坚《秘书省冬夜宿直寄怀李德素》 中有“古来绝朱弦, 盖为知音者。” ⑦ 佳人: 李白《江上寄巴东故人》:“觉后思白帝,佳人与我违。”这里佳人指知己、挚友。这

里是说作者没有可以理解自己的知己,志向不被赏识,非常苦闷。

⑧青眼: 用阮籍之事。《晋书》记阮籍不拘俗礼,任心而行,口不臧否人物,能为青白眼,以示好

恶。他为母亲服丧,“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 籍大悦,乃见青眼”。白眼,即以眼白向人,表示不快。青眼,指瞳孔,即正眼相看,表示喜爱。 “青眼聊因美酒横” ,意思是尽管周围人事不快,又何妨自作青眼而独立特行呢?在这里,诗人用一“横”字写出自

己遭遇挫折而不悔其志、坚持自我而兀然傲世的姿态。这正是”痴儿”痴性所在,回扣首联。⑨长笛:长笛的意象在此处也有帮助作者表情达意的作用。 马融《长笛赋》“:可以⋯⋯写神喻意, ⋯⋯





溉盥污秽,澡雪垢滓矣。”伏滔《长笛赋》:“⋯⋯近可以写情畅神, ⋯⋯穷足以怡志保身。 ”“弄长笛”一方面具有荡涤心灵、屏弃一切世俗杂念的含义,另一方面,“长笛”本身所具有的从

容阐缓的音响意象,在字面上也起到了醒人神志的作用,使读者彻底摆脱颈联所带来的沉重感觉。

⑩白鸥盟: 夏文庄诗“自有沙鸥知此心。 ”黄庭坚为周敦颐所写的《濂溪诗并序》中有“非清苹白鸥兮

谁与同乐。”

《列子 ?黄帝篇》中有一个寓言,说是有一个喜爱鸥鸟的人,每天来到海边,随着鸥鸟的



游翔而嬉戏,“鸥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 。一天,他的父亲说: “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



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故曰,至言去言,至为无为;齐智之所知,则浅矣。 ” 因为他改变了原来的自在之心而有求取之意,反而什么也得不到了。



黄庭坚用此典来强调“我心” ,表示他想辞官归隐不仅是因为倦怠于“公家事” ,更是因为本心、本性都切近自然,不合于竞求名利的官场,而唯有回归于故乡的田园生活,才能真正拥有快心、快意的畅快。



四、赏析

这首诗是黄庭坚在元和五年的太和任上创作的。 黄庭坚进入仕途之后, 先任叶县尉, 后任北京(今河北大名县)国子监教授,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不是副手,就是闲职,心中不无失志之感。

他在元丰三年改知吉州太和县 ,太和虽然偏在南隅, 知县却是主事之官, 按说可以一展抱负实现自己理想了,但是他与现实政治的矛盾使得他萌生了归隐之志。

黄庭坚在太和上任的元丰年间, 适逢朝廷加紧推行食盐专卖政策, 强制人民定额认购食盐, 甚至不买官盐也要拿钱, 官盐买卖可以用货币支付, 也可以折成实物, 因为官盐买卖和官员的政绩挂钩,所以他们千方百计向百姓敛财。据《宋史》记载,黄庭坚“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

(征收分摊盐筴),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诗人目睹这种情景自己还要参与其事,良心上受到谴责, 唯一的解脱似乎只有弃官归隐一途。 在这种情况下寄情山水就成了诗人抒发胸臆、寻求解脱的途径。 《登快阁》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历来被推为黄诗之压卷之作,得到很高的评价。



起首“痴儿”句用的是《晋书·付咸传》上的典故,包括了自嘲、自许、自放、自快等数重意思。接着从公事完毕后的“倚晚晴”写起,黄诗之“倚” ,可谓虚实相兼,乃是实景,但却倚在无际无垠的暮色晴空之中。前句写“了却”公家事,世俗繁杂之物一并放下,这句又描绘了一幅悠远

而又空灵的画卷, 可以看出作者了却公事后的轻松惬意, 快阁之“快”也就凸现出来了。 首联两句,语调平静,传达出诗人“放下”之后的轻松之感。




精心整理

接着颔联“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意象分别来自杜甫的《登高》诗与谢眺《晚



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但在山谷笔下,既无杜诗落木萧萧下的衰风悲凉,也不似谢诗“千里澄江如

练”那样的绮丽平静, 而是在眼前展现出一种寥廓高远的新的境界, 这是他内心世界的外化的具体

形态,显示了诗人消解困顿、随缘自适的主体意识的高扬与涵化。这一联写景如绘、意境高远,映

照出作者浩然豁达的胸襟气度、崇高洒脱的人生境界。开阔、澄澈、远大、清明,这些感觉和刚开

始的烦扰壅塞的心情形成对照,诗人在快阁找到了自我。

颈联由眼前景物转到伯牙、子期和阮籍等历史人物,意即世无知己,自己不愿再奏心曲了。本来颔联出句的“落木千山”呈现给读者的是一片萧条荒凉的景象随着“天远大”,又在远阔之中上

扬起来,对句的夜景也很自然毫无凄苍之意,后面应该是接着神采飞扬了,出人意料的是, 作者笔锋一转,由明月和江水带出知音少、佳人绝的感慨来,最后一个“横”字,却又姿态孤傲起来。这

两联中的跌宕起伏和回旋自如, 特别是将那悲而不伤, 哀而不怨的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 尽显大家之手段。

最后的结尾从结构章法来看十分精彩:起首处诗人从“痴儿了却官家事”说起,透露了对官场



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 渐入佳境, 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

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对照;五、六句诗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

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

那么,解脱的出路何在呢?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诗人的“归船”、 “白鸥”之想。这一结尾,不但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 (潘伯鹰评语)。而且意味隽永,让人想象无穷。

就章法而言,乍一看,句与句之间像是散漫不连贯,由此造成了诗的顿挫和语意的沉郁,但是却如画家作画,有笔断意连之妙。山谷此诗一出 , “当时就名重天下,前后和者无虑数百篇,罕有杰出者”。

这首诗还是诗人“以故为新”的生新创造的代表作,它无论是在“语必生造”方面,还是“意必新奇”方面,都重在“取古人之陈言人与翰墨” ,即努力直面前代丰富的诗歌艺术成就,或援用习见之语,另生新意,或撷取前人创造的意象,翻出新意。

参考文献:

刘尚荣 . 黄庭坚诗集注 [C]. 北京 . 中华书局 .2003

黄宝华 . 黄庭坚选集 [M].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黄宝华 . 黄庭坚评传 [M]. 南京 .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胡源 . 黄庭坚在太和任上的诗歌创作 [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3 12

刘河 . 登快阁而不快——读黄庭坚《登快阁》诗 [J]. 新筑学刊(社会科学版) .198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2e9f0e885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6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