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呼来不上船——谪仙李白

2022-09-23 06:14: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天子呼来不上船——谪仙李白》,欢迎阅读!
上船,李白,天子

天子呼来不上船——谪仙李白



内容提要:李白一生积极入世,企望施展抱负以报家国,可最终还是没实现愿望,流寓客死。虽然他在政场施展不了才华,但他却是诗坛上的一朵奇葩。其试“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气势磅礴,清新俊逸,备受推崇。李白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时人称其为“谪仙人”

正文:

刚拿到作文题目时,我就开始发愁。“我所喜爱/最喜爱的唐代诗人”。这到底叫我如何是好?谁知我从来只关注一个唐代诗人,除他以外,无论其他诗人和他们的诗作如何伟大,我都熟视无睹。也许这样说会绝对了点,但至少我不太在乎除了李白和他的作品以外的诗人和作品。喜欢李白以及李白其诗、其人,是我从儿童时代就结下的情愫。

我小时候不爱说话,也不喜欢出去跟邻居的小伙伴玩,显得非常孤僻。有一次姑姑来家里作客,给我带来只剩半本的带彩色插图的诗集。我一拿到手,如获至宝。那是我第一次读诗,而我读的第一首便是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多么浅显却充满深情的诗。我一看,诗人是“李白”多么简洁好听的名字。从此,我小小的心便被这叫做“李白”的诗人给迷住了,也被他诗里融入的浓浓深情给感动了。那时我才不过五六岁,并没开始学古诗,可我却读懂了那浅白的诗句里的诗人的心思。因此,我一直以来对李白都抱着一种似少女般爱恋的感情。太过于深爱而不敢太接近,更害怕我之拙笔亵渎了仙人,这就是对着文题而不知如何是好的原因。而这又是题外话。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人,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不知由于何种原因,李白先世谪居条支或碎叶。大约在他五岁时,随家从碎叶迁居蜀之绵州昌隆县。可实际上,李白的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谜,他父亲为什么要迁居蜀中也无从稽考。不过可以猜到,他家可能是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商人家庭。李白说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可知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根据传记资料记载,李白父亲应该是位资产不菲的富商。士农工商,在封建社会里,商的社会地位甚至不及工农。也许因为这个原因,造成了以后的日子里李白的积极入世。

在大约18岁时,李白隐居大匡山读书,结交道流,并从任侠有气的赵蕤学纵横术。20岁游成都,谒见益州长史苏颋,受到赏识。开元十二年(724),他出蜀漫游,带着对未来无限的憧憬开始了他不平凡的一生。他以吴越为中心往复于皖、赣、湘、鄂而初游东南。饱览吴越山水后,他又买舟经淮南向云梦,经襄阳,作客汝海。开元十五年(727)秋冬,在湖北安陆,李白入赘许府,与故宰相许圉师的孙女共谐连理,“酒隐安陆,蹉跎十年”,并在开元十八年春夏,初入长安,但以失败告终。于开元二十八年,李白迁家东鲁。在“寄家东鲁”期间,他不仅“诗战”鲁儒,而且于天宝元年(742)秋入长安,受到玄宗赏识,渡过了诗人一生中最风光的待诏翰林的两年半岁月。而好景不长,在谤声中于天宝三载玄宗诏许“赐金放回”,诗人“五噫出西京”。至出京起至安史之乱前夕,李白以东鲁旧居为依托,南北漫游长达十一二年,并始终深切怀恋着他那段待诏翰林的辉煌日子和有恩于己的玄宗。李白一生积极入世,却始终报国无门,后因李璘兵败受累入狱,获释后不久又被定罪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761)闻李光弼出镇临淮,仍欲从军报国,半道病还。至宝应元年(762)冬,卒于李阳冰家。

我一直认为,中国人没有不知道李白清新俊逸的诗的。从《静夜思》到《蜀道难》,几乎每一首都是经典,妇孺皆知。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少年李白一开始就表现了他诗歌


创作的过人天赋。就律法而言,他的早期诗作尚显稚嫩,但却有信手拈来,风行水上之趣。他早期的诗章带有明显的六朝遗风,辞句鲜丽,可是可于其中看出开远高朗的个性。李白曾三拟《文选》,不如意而尽焚之。李白三拟《文选》是习学传承,他可于当中得到潜移默化的规范;但不如意而尽焚之,是因为他企望新变,自成一家。因此李白诗天马行空而步法不乱。这是李诗的一大特点,是非常可贵的特点。而这一切都预示着他必将突破传统,开出诗国一片新天地。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诗人“夜发清溪”往三峡方向走,顺水直下,辞亲远游。在离别时刻回望故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人的神思从东边的三峡向西拉回了一段,回到了“下渝州”时。这一空间的拉回体现了诗人出蜀时的怅惘。可能在清溪向渝州的那段尚且连着故乡的水程中,那江水中的月影总还可以再陪我一程吧。《峨眉山月歌》历来受人们推崇,不仅是因为它“四句入地名者五”而被推为“绝唱”,更因为它五个地名地理位置上出神入化的相互关系。由三峡收回渝州,这一诗法的回互正体现了离乡游子的回曲情肠。在诗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开远不群的气象。这样出人意料的诗仅能出自李白之笔。

一千多年以来,人们都评价李白诗激情澎湃,想象奇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黄河从天上奔流而下,这是何等的气势、何等的景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壮气概,立于天地之间狂放自信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传说与现实与山川奇观融为一体,如天风海涛,奇观凸出,充分地以蜀中山川之奇,体现了诗人心中的奇气。(赵昌平《李白诗评选》)正因为诗人蜀地民歌的灵活运用,将蜀中奇伟的山川描写得如此淋漓尽致。整与散、张与奇、奇险与伟大的完美结合,深得离骚精髓,所以《河岳英灵集》评云:“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至此可见,人们将李白比作屈原,那就证明了李白诗的成就之高。

李白吴越之游中,感受到了六朝故都金陵的繁华,吴越民歌的风韵。青山绿水与人文遗迹的浸润让他汲取了创作的新营养,形成了;他一生创作最具个性的特征——对光明晶亮事物的不懈追求。“镜湖水如月,耶溪女胜雪。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越女词》)甚至在其绝笔诗中还是不舍地奔向光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到生命最后时还要奔向“扶桑”,那大海中太阳出没的地方。

李白一生对明亮晶亮的事物不懈追求,这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然而这种明亮色调越到后期其中夹杂的暗淡色调越来越重。在早期这种明亮的色调较为纯净清亮,比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明月”《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初入长安求仕不成后,这种亮色调中杂糅了不少暗淡的成分,如“荒城虚明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梁园吟》“天长落日远,水静寒波流”。到最后,李白诗中明亮与晦暗两种色调形成强烈的对冲。《梁甫吟》中的诗句可为代表。“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峥嵘。”这几句诗明晦形成剧烈对冲,并透现出一股拗怒的力度,一种孤清而整容的悲剧性气象。实际上,暗色调在李诗中的比重的增加是与李白的人生历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大凡文学作品都体现了作者的心态、思想、精神、情操等等方面的品质。李诗的清新飘逸、想象奇特,豪迈奔放、开阔旷远正是诗人人格魅力最充分生动的体现。李白是盛唐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他自负、自信、豪迈、独立于世人之外。他曾自比为大鹏,笑傲王侯。“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今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宣夫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上李邑》如此轻狂,如此桀骜不驯的是李白。然而他并没有在现实中


经纶国家的本领,他过于天真的政治理想只适合存在于浪漫主义的梦里,不适合生存于封建社会黑暗的官场。他一生积极入世,但至终未能实现人生抱负,只能寄情于酒与诗,最后还狼狈地流寓客死。

不幸之中的大幸是李白没有成功入仕,而只能当个纵情高歌的谪仙人。李白没有成为官场中流俗之人确实是唐诗史甚至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幸。假若他成功入仕,中国历史上只能多了个名不经传的小官,少了一个唐诗史上的奇葩,少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浪漫主义天才诗人。这是何等的代价!他气挟风雷的诗歌创作及其天才大手笔,征服了众多读者,时人誉之为奇才。李白的忘年之交,同为唐朝伟大诗人的杜甫对他更是推崇备至。他的《春日忆李白》便是由衷地赞美李白不凡的才思:“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饮中八仙歌》中他又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对李白的恣纵天才赞叹不已。而前辈贺知章也称李白为“天上谪仙人”

李白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身上那种“英特越逸”之气代表了当时才俊之士们的整体风貌。因此,在李白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当时才俊的精神状态和最后结局。代表盛唐诗风主流的才俊们是狂狷的一族,过于天真的一族,而李白又是其中狂之又狂、真之又真者。李白的狂与真表达了他渴望冲破樊篱的理想主义自我追求与充分自信。他以临终的悲歌唱出了这个朝代才俊们的心声与无奈。“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临路歌》

李白飘逸潇洒一生,然而他的逝去却让人感到不堪与哀叹。世人对李白是宠爱有加的,都宁愿这伟大的诗人酒醉捉月,随水而逝。然而,假使诗人真如人们所想象那般浪漫地随水而逝,他的内心又是否真的那般飘逸呢?无论如何,我们现在也只能慨叹“伊人已逝”而已。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33720ed0975f46527d3e1a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