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7年中英文网络语言异同分析

2023-04-16 06:26: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10-2017年中英文网络语言异同分析》,欢迎阅读!
异同,英文,年中,语言,分析

2010-2017年中英文网络语言异同分析

摘要:网络语言自千禧年诞生以来不断更新,无论中外,网络语言在文化交往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这可以被看做是交流方式的革新升级。为了方便文化交流,将传达的信息精确化,通过研究中外网络语言在结构上的异同,剖析背后的社会生活、文化异同,求同存异,探讨怎样营造一种更佳的网络环境,利用网络语言兼容并包的价值,寻求更好的文化交流途径。 关键词:英汉对比,网络用语,文化交流

一、引言

21世纪的全球化背景下,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变体,在全世界各个国家的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西方国家首先对网络语言开展研究。199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举行的网络和语言研讨会2003年在西班牙举行的第一届国际网络语言研究大会标志着网络语言研究引起了世界语言学界的关注。美国语言学家Crystal2001年以专著的形式出版了“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一书,论述了网络对语言的影响。据《纽约时报》2008年的报道,Pew Internet and American Project的研究表明,随着社交工具的普及,网络非正式语言也走进了学生的作业。 中国知名学者周海中教授(2000)在《一门崭新的语言学科——网络语言学》一文中首先提出网络语言应该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此后,网络语言学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关注,不少学者对这门新兴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发表多部作品,表达对网络语言学学科的构建和发展的意见,值得研究者思考。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51.7%4.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46.7%9.1个百分点,近半数国人已在使用互联网,并不可避免地接触到网络用语。

虽然东西方存在巨大的语言文化差异,但千差万别的语言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研究中英网络语言结构、文化背景的异同,并让双方求同存异、有效利用网络用语进行沟通,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1)问卷调查法。选用若干条具有代表性的网络用语,对线上线下、国内国外的样本进行采样分析(总计样本容量为400);(2)观察法。整合问卷调查,并绘制统计图表进行观察分析;(3)文献研究法。根据相关文献,总结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语言学中的语音学(Phonetics)、形态学(Morphology)、语义学(Semantics)、句法学Syntax)、语用学(Pragmatics)等知识解决问题,分析中英文网络语言的异同,寻求更好的文化交流途径。

二、全球化背景下中英文网络语言结构特征的异同

汉语与英语分属于不同语系,汉藏语系与印欧语系本身就存在巨大的结构差异。英语于拼音文字,汉语属于象形文字;英语重心多在前,汉语重心多在后;英语偏动态,汉语偏静态……陈婷(2017)的研究中指出,汉语是一门有声调的语言,以单音节语素为主,双音节词占优势。跟印欧语相比,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这些在网络语言中也表现明显,例

:“chillax”是在英文单词“chill”“relax”中各抽取一个音节拼凑而成的,表达无须担心的意思。英文网络用语中诸如此类的合成词不胜枚举,而中文网络语言却鲜有合成词流行。

然而,通过调查分析,中英文网络语言仍然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例如:(1)英文网络语言“TBH”“To Be Honest”的首字母缩写,中文网络语言喜大普奔是四个成语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首字缩写。(2)英文网络语言“XOXO”中的“X”像亲吻时嘴唇的形态,“O”则是拥抱时手臂环城一圈的形状,表达相亲相爱的含义。而与之对应的是中文网络语言中的“Orz”,分别生动地表达了愁眉不展和绝望无奈的心情。二者都是某种程度上的象形。(3)英文与中文都有数字类型的网络语言,比如英文网络语言“143”I Love You)和中文网络语言“666”


三、中英文网络语言文化背景成因的异同

中华民族与西欧民族的文化背景有一定差异。曹世潮(2004)在著作中提到:中华民族的思维由于是内向的、求精神求性情的,所以必然是浑然的、混沌状态的。而西欧民族的思维方式走的是与中国文化完全相反的道路,它关乎的是时间、时刻,是一种偏向一隅的深刻性于紧迫性。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是其网络语言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其中:(1)中文网络用语“666”在汉语里是褒义词,形容人或事物不同凡响;但在英语国家文化里,则是撒旦与恶魔的象征,带有强烈贬义。(2)中国方言种类繁多,由方言演变来的网络语言有南方的蓝瘦香菇黑凤梨猴赛雷,与东北的老铁。但欧美国家,例如美国的方言区分度不大,故方言网络用语流行较少。(3)因为地理位置,中国地处东亚,受日本、韩国的娱乐文化影响,call”大丈夫“wuli”等热词应运而生。而欧美多本土自创网络用语。

但其中也不乏相似之处:(1)无论中外,电视剧、电影、综艺节目等影视作品都创造了不少网络流行语,比如美国长寿动画片《辛普森一家》的播出引发了“Meh”一词的流行,同样,中国热播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也让达康书记成为流行语中正义的代名词。(2)网络用语的传播主体是主流社交媒体。中国的微博和西方的Twitter都是网络用语流行背后的重要推手。(3)流行歌曲的歌词同样为网络用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比如确认过眼神,不是想理的人。“Look What You Made Me Do”。(4)在中英文网络语言中,都用具有代表性的品牌名或人名来指代具有鲜明特点的群体。比如“Gucci”Awesome)和陈独秀(独树一帜)。 四、易被接受和有价值的网络用语特征

(1)合辙押韵,朗朗上口的网络用语。如:中文网络用语“666”与英文“See you later,

alligator.”。(2)意义明确,简单易懂的网络用语。如:给力等网络用语,为大众所广泛使用。与之相反,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5.33%的人使用过“xswl(笑死我了),而74.67%的人使用“666”这种简单明了的网络用语。在英文中“143”使用群体大多年龄段偏低。(3)趣味性强的网络用语,例如确认过眼神,不是想理的人。巧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歌词,诙谐幽默。4)接地气的网络用语。如吃瓜一词生动再现了人们边吃西瓜边看热闹的场景,画面感极强。调查显示,有69.85%的人曾三次以上使用过该词。

有价值的中、英文网络语言具有持久性强,生命周期长的共同特点。社会学家胡光伟说:定是否收录网络语言应该有一定的原则,其中一个原则就是持久性。应该更多收集那些生命周期相对较长的新词,它们有一定的持久性。例如:“PK, 香蕉人,宅男宅女等被收录进《现代汉语词典》。英文网络用语“OMGOh My God”, “LOL(Laugh Out Loud)”“FYI(For Your Information)”, “BFF(Best Friends Forever)”等也是经久不衰。

具体表现为:(1)符合语言规范。例如中文网络用语给力,而新兴英文网络用语“pwnd(原为owned,此为笔误)因拼写错误,较为新奇而流行一时,但转瞬即逝。(2)价值取向是正面积极的。例如中文网络词语正能量2012年被赋予新的生命力之后一直被广泛使用至今。

五、结语

在研究了全球化背景下中英文网络语言结构特征的异同、中英文网络语言文化背景及其形成原因的异同之后,笔者总结归纳出了易被接受的网络用语特征、有价值的网络语言的特点。交流的前提是充分理解,我们应该尊重并理解对方用语背后的文化习俗,避免不必要的误会。重要的是,虽然中英文化背景大相径庭,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渐加深,中英网络语言的共性逐渐增多。例如英文“ummm”在中文网络语言中被广泛使用,中国人创造的网络流行语“no zuo no die”“you can you up”也被收录进美国词典。综上,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树立文化自信、把我们优秀的网络语言文化传播出去无疑是更好的文化交流途径。我们应该求同存异,促进沟通交流,发挥网络语言具有时效性、亲和力的价值,同时为网络语言注入新的活力。在接受外来网络用语的同时,充分发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优势,让具有中国特色的用语和其背后的思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王学文. 常用网络词语构成和意义的认知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3558d0146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f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