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学习随笔 珍惜课堂上质疑的声音

2022-04-11 17:32:0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师读书学习随笔 珍惜课堂上质疑的声音》,欢迎阅读!
堂上,质疑,随笔,珍惜,声音

教师读书学习随笔 珍惜课堂上质疑的声音



孩童时读书,大脑是一张白纸,书中有什么,就认为这就是真理;特别对于那些名家名作更为信服。

——题记

最近翻书,许多内容与以前看过的有所交叉,反而越看越不明白起来。

《论语》上学时看过,教第一届语文时又重看过,前两年乱翻书时忍不住又看了一遍,本来还准备加个歪解来着,写了一部分,怕亵渎了老祖宗的精华,那会儿就开始疑惑当时的答案。而前几天拿回去年博客大赛的奖品《论语别裁》后,脑子似浆糊一般,越来越对当初的疑惑起来。

现在想想,反而是件好事。 >>>

当你对知识不加辨析、全盘接受的时候,就代表了你大脑的肤浅。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的课堂,看到课本中的知识,我们总是想各种办法让学生以最快的方式接受,而且总认为那种颔首聆听的学生是最认真的,而对于那些提出异议的孩子,不少人觉得他们是脑洞大开。于是千方百计把他们从所谓的歪路上引导回来。

就如当初刚刚接触科举制度这个名词的时候,我一直认为他们就是靠一篇八股文就金榜题名,是相当不可取的。当我翻阅南怀瑾这种对论语的解读时,中间牵涉到不少四书五经的知识,还有史记等内容的引用,特别是关于《经解》评论这几本书的得与失,突然让我发现自己真是偏听则暗了。《诗》重文学修养;《书》重历史;《乐》纳体音美;《易》纳哲学、科学和宗教;《春秋》亦重历史,兼有政治、外交。里面甚至涉及医药、卫生,如此博大,怎可说古人的学问很是狭窄呢?我总归还是低估了老祖宗的智慧。

就像我们时不时抨击高考制度一般,对于当初的科举制度更是认为应该踩在脚下的,看似我们好像一个个进化得像个高人一样,实际上只是浅薄得看不到过去,缺少了真正的远见。

而我们对于学生也是这般,觉得他们还小,看的东西太少,于是对于他们的观点无法真正俯下身子去倾听,一味地死拉硬拽地把他们拉到我们的思路上来。于是课堂上他们渐渐忘记了质疑,老师一问这样做对不对,就像阿Q正传里看着街头被欺负的中国人,还不忘喝个彩:好! >>>




当你的课堂上出现孩子质疑的声音,那正是师生共同提升的契机。

若我不是多读了几遍论语,我依旧认为学而时习之就是讲复习的重要性,认为学问就是经常进行温习才能掌握;前年时再读论语我认为该是学问是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唯有把学的知识经常使用才能真正达到巩固;而今天看南怀瑾先生的观点应是学问的获得是要随时随地地学习,这是发自内心地感到愉悦的事。而这种方式才能够真正达到随时随地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

但是他书中的部分观点我并不能苟同,这和曾经的自己,对于那些著书人或者有名望的著书人的文字毫无保留地接收有了明显不同。

这样想来,当我们的学生在课堂提出疑问的时候,正是他对于这个方面知之较多,愿意表达想法与我们交流的时候,为什么不能蹲下身子,听听他们的观点呢?虽然有时候因为年龄尚幼的缘故,思考得缺少了深度,所以经不起推敲,但最起码在这种探讨中知识会愈加明白,对于他们来说印象也更加深刻。而我们真的能保证,你看过的书能超过全班所有孩子的总和吗?你的兴趣点比所有孩子还要广泛?

因此,当课堂出现孩子质疑的声音,正是我们能够进一步提升的契机,珍惜每一个顶着老师的威严,也愿意站立起来讲述自己观点的孩子,他们,将会为课堂带来不一样的色彩。 >>>

我想起了曾经写过的博文,珍惜课堂上的节外生枝,虽然当初也有这种意识,但远远没有再读书带给我冲击之大。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若我们不能把自重当作学习知识的态度,却让学生屈服于所谓的师威,无论学生的学,还是我们的教,怎么可能会是坚实的呢?

把质疑化作契机,与学生一起成长,才是课堂之道。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394bbe5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1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