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意象的生成过程

2023-02-09 16:24: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意象的生成过程》,欢迎阅读!
意象,生成,过程

论意象的生成过程

41301222 王远 哲学一班

摘要:意象作为古今中西方都在使用的一个众多学科下的核心范畴,其内涵、成过程众派别都争论不休。而作为个人审美体验的意象则是针对于美学中的欣赏与创造,其生成是可以被步骤化来说明的。简单来说就是基于物象刺激,由想象力创造出的一个直观的虚像,从而激发情感,构成一个情景交融的情景,最终在这个活生生的情境中发现审美之真。 关键字:意象、生成

意象是一个涉及西方传统心理学、美学、哲学,中国文艺学,哲学等的一个复杂范畴,针对不同的学科,意象各有不同的渊源,内涵,我们应该先对其进行梳理,给出我们需要的定义与适用范围。在这之后我们需对意象的生成过程进行逻辑化的分解,虽说审美活动是感性瞬时的,但是从心理活动层面我们是可以拆分并解读的。而了解其生成过程是为我们探求该行为的意义做的基础。 一、意象内涵的梳理

意象一词,大致可以从西方东方两条线索来分析。

从西方开始:1)首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意象是指在表象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内心体验与营沟之“象”。该定义重意象生成的视觉基础和人长期的内心积淀,是在科学层面的对人们意识活动和欲求指向的研究,只是指出了一种心理事实。2)再者,在美学的层面上,康德认为意象的产生有赖于主体的知解力和想象力的和谐协调活动;黑格尔也认为,美感的体验需要借助想象将感性、理性、情感与理解统一起来,才能形成一种意象化的“充满敏感的观照”。古典西方美学主要是从美具有普遍本质出发,侧重美是人对形式也好,理念也好的一种观照,进而增进人对美的理解,并在这种理解之下在秩序中成全自身。

转到东方,意象可以追溯到先民时代,“意”本义是识心所识,而“象”本义是似,意象历来就是卦象,物象,兴象(含比喻,象征等)等的总称。意象所指既可以包括人对具象直观的形而下之器的关注,也包括对于天道的理解参悟。意象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由眼耳相接的具体事物的印象,而形之于各种感官符号,并且可以引人进入玄远之境,与万化冥合。这样更多的是巫术为手段,以了解自然为目的的一种生存的根本态度。

而近代朱光潜等从美学和诗论的角度来谈“意象”,将东西方美学理论相与融合;现代更是从主客关系的角度,更深刻地来探讨意象。

综合上述,就我们要讨论的对象是个人审美上产生意象来说,意象就是通过想象形成的情景交融下的一个物的形象,其侧重点是人通过对意象的感触迸发出生活的情趣,享受艺术化的人生。这样艺术化的人生在哲学的意味上更多是指明白审美之真,是生活进行美的升华。 二、意象的生成过程

明确了审美意象的内涵与意义,下面就具体的来讨论其生成的过程。关于意象的生成过程,传统美学上先从主客两分说有主体,有客体,再来个想象力生成的意象,专注从个人境界来解释;理学更注重从个人的环境变迁、情感沉淀来解释其成因,再总结出一套心理活动机制;社会学则更关注社会时代约定俗成的规定与社会潜意识。本文有取有舍,综合来看姑且认为可分为四个步骤。(前两点与其说是步骤,毋宁说是前提或者是材料,另外需要注


意的是,整个过程其实是没有明显步骤上的物理时间差别,是一个瞬时连贯的发生。) 1)、物象

物象是指客观事物由知觉获取后在心中呈现的初步原始的形象。在这个意义上,初步的审美在广义上也是认识,但不是认识论上的关于本质的清楚和明白的认识。在此可以借对理想主义的审美观的批评来证明物象是必要但不是最重要的部分:理想主义是写实主义的批判,认为自然有完美也有不完美的,艺术要对其尽可能对完美的部分完全地模仿。这就是过分看重物象,其实这样的观点导致的后果是“艺术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这样的矛盾。所以被审美的对象固然重要,但是主观方面的一系列处理更为关键。而物象重要之处就在于其形式与人内心的契合。 2)、人的本质追求

现在的审美十分注重个人的心理期待,亦或是社会潜意识,但其实这都不免落入快感满足的层面。就拿弗洛依德派的“性欲”文艺观来说,在文明社会中它受道德,法律种种牵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但是可以得到带着假面具的文艺作品的满足。这个例子是最极端的,也有许多看似温和,也实际上是从实用角度出发的。实用的便是关注利害的,人的趋利避害的心理是与生俱来的,利于自身的便认为是好的,是一种占有性质的态度,这就已经落于美感了。

当然这不是否定人内心对于某些事物的向往就不是审美的出发点了。康德认为审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合意性,朱光潜也认为审美是无为之为,他们的意思可否能做这样的解释:审美首先不是刻意为之,只是“水流湿,火就燥,稍有勾搭,即被牵绊,未登九天,已入黄泉”,需要物象的刺激。在这样的基础上,审美是要有追求的基础来作为触发点。就现代的真善美不是完全统一来说,审美之真成为了境界最高的一层,一种诗意的追求。德里达曾经说过:“诗人坚定地聆听原始地,本能地发生的东西,以及一般如其是的东西”。“是”在古希腊中有“存在”的意思,所以审美之真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本体论意义上的真实,就是人的本质追求。佛家常说因缘,一是一物皆因因缘和合而生,有直接与以强力者为因,有间接助以弱力者为缘,事物皆与其境界相互构成。解了因缘也就解了万事万物,马克思从社会的角度出发说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从世界出发,世界中的一切关系便都是人的规定性,事物在与它事物连接中获得意义、本质,所以体会这层本质也是在主体与客体相通时才有可能,是体验性质的。必然也就是形式逻辑不能演算分析的,否则就是剪云为裳了。

这也可以用现在常用的“天人合一”的追求来解释,对人本身意义的追寻,对秩序的体察就是人所背负的使命,达到这一境界也就应该是人的本质上的追求了吧。 3)、想象以及想象创造出的虚像

想象是指在直观中再现一个本身未出场的对象,并将出场与未出场事物从综合一个整体的能力。所以要把握万物相同的整体,就要通过想象,否则万物只是互相间隔。我们要谈的审美意义上的想象是这样一种创造性的,这种创造性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超越周围事物常驻的不变性,发现其异常的特征。对于看惯的事物,我们只会习惯性地运用科学或者实用的态度来看待,然而必须要保持一种新奇之意才能找到事物形式上与个人追求上的契合点,就是不受当时当下利害关系的叨扰。

这样的想象发挥作用的时候也就是创造虚像的时候,虚像就是将在场的知觉所捕获的虚像与未出场的情景相结合。举“清苦数峰,商略黄昏雨”来说,这不是简单的拟人化,诗人发现了一个未出场清苦的情景,把数峰、黄昏雨旧材料与之结合,便综合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新材料。虚像就是想象所进行的符号化,具象化,是自然人化的创造品。 4)、合意感的生成以及移情作用的发生

想象生成虚像,随之而来的是被激发的合意感。想象其实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再造一个理想世界来安慰情感,席勒的游戏理论就可以用来理解前面提到的合意感,现世界是有限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3cd36a4dd36a32d737581f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