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刻板印象在教育中的表现以及消除这种不良现象的一些看法

2022-05-02 11:27: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性别刻板印象在教育中的表现以及消除这种不良现象的一些看法》,欢迎阅读!
刻板,消除,性别,印象,不良

性别刻板印象在教育中的表现以及消除这种不良现象的一些看法

作者: 王慧芳

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1年第7



王慧芳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河南 平顶山 467000

摘要:在中小学教材中普遍存在着性别刻板现象,它对青少年尤其是女孩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如何消除这一不良的社会现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关键字:教材;性别刻板印象;消除途径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114-0210-02

批改作业是教师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周末作业是一篇作文《我的父母》,在批改的过程中我惊异的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作文中父亲都是强势的,无所不能的,哪怕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或农民,也是有抱负、有理想、有独特个性的令人尊敬的社会主体,而所有的母亲都是含辛茹苦、勤俭持家的母亲或贤惠的妻子,是充满温馨亲情、疼爱孩子的,却总是比父亲或丈夫低级,受控于父亲或丈夫。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难道仅仅只是一个巧合?

一、教材中所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

通过对各个不同层次的课本进行了系统的检视,我发现从幼儿园到小、中学教科书中歧视贬低女性,散布 “性别刻板印象”的现象大量存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材中出现的人物在数量上男性远远多于女性。例如:国内使用率最高的“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4——1998 12册)小学语文教材,其中选入的描写人物或包含人物、拟人的课文共149篇,涉及人物236次,其中女性共出现55次,占23.3%,而男性出现177次,约占75%,在数量上明显倾向于男性,而且课文中出现的女性在真正意义上作为主人公的较少,仅占19.2%,男性作为主人公的则占81%。这些简单的统计数字说明:在目前中国的小学课本选编中对男性的关注与表现还是占绝对的优势。[1]

其次,教材中女性“出场”的场景大多都是局限于家庭。课文中的女性可归于两种:一种是含辛茹苦、勤俭持家的母亲或妻子,另一种是充满亲情、疼爱孩子的母亲或妻子,说到底其实只有一种女性:母亲或妻子。从职业范围看,男性的职业范围比女性广的多,涉及了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女性人物的职业大多体现耐心、服务性、缺乏竞争的行业特征,如教师、售货员、护士、清洁工等等。在家庭生活领域,母亲出现的比例显著高于男性(父亲)。父母在家庭生活领域的场景中还体现出地位、知识与智慧的不平等。母亲多表现出贤惠的性格特征,而父亲多是严肃的;母亲更多以“家庭保育员”的形象出现,父亲则“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甚至在一部分的童话中还包含着“美丽的女性只有通过男性的爱情才能得到拯救”的隐喻。例如童话《海的女儿》、《灰姑娘》、《睡美人》、《白雪公主》等。

另外,教材中对优秀人物的表述则更为明显地体现了性别刻板印象以及对男女两性的双重标准。优秀的女性人物在教科书中展现的多是她们在家庭生活中的角色。例如,在小学语文本中,居里夫人不是因为她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和取得的巨大的成就而走进教科书的,仅是一位教育有方的好妈妈,而她作为世界著名科学家的那些优秀品质和巨大成就则被湮没在“伟大的


母性”中。当年叱咤风云的革命先驱、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领袖邓颖超在课文中也仅仅是一个戴着老花镜,默默为丈夫缝补睡衣的“贤内助”,而且课文也并非意在表彰缝补,却是在讴歌周总理的两袖清风。可是教科书中对男性的英雄人物或是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通常是直接介绍他们的功绩和优秀品质。这种例子不胜枚举。

再次,教材中出现的母亲或妻子形象往往具有更多的负面性,总是比父亲、丈夫低级。如第六册《我家还缺啥》这一课文中,母亲目光短浅,只希望攒下钱买台洗衣机以减轻洗衣的劳累,而父亲虽也是农民却注重学习,想到要在科技方面投资。在第10册《落花生》这一课文中父亲学识渊博、思想深邃、微言大义,是孩子们权威的导师;而母亲文化低、不谙大事,虽心甘情愿照顾子女、体贴丈夫,但总免不了婆婆妈妈那一套。在夫妻关系上,也大都表现为夫唱妇随,凡事由男性家长一锤定音,等等。

通观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对女性的定位与表现,确实就如法国女性主义者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所指出的,女性是低于男性、次于男性的“第二性”。毫无疑问,这些都被深深地烙上了父权制的印记。教科书中久已存在着对性别偏见和性别刻板印象的表现,这对于儿童、青少年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国内外已有很多研究证明:儿童生来虽有男女性别之分,但是性别意识和性别平等的观念都并非天生,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儿童很早就开始从大人的习惯行为中“习得”性别角色以及相应的性别观念。上学以后,这种“习得”在学校的环境中延续了下去,学校的教材以及教学活动中的教师行为、伙伴行为、测验工具、环境布置等都对一定文化需求的学生获得社会性别角色的行为发生影响,这其中以基础课本和教科书最为显著,因为它们是儿童、青少年接触的最初的正式的教材,也是被外界权威所反复强化的知识体系和文化代码[2]。学习这些课本的孩子,小小年纪就被灌输了不平等的性别观念,父权制观念在不知不觉中渗入了幼小的心灵,对他们的将来产生怎样的误导是可想而知的。

二、关于消除教育中性别刻板印象的一点想法

这种近似女性“缺席”的性别刻板印象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和教学活动中的误导对于儿童及青少年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而性别平等又是教育民主化和现代化的显著标志。我国教育走向现代化和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教育的民主化与平等是最重要的目标。教育的平等在内容上是广泛的,性别公平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全面普及针对中国女孩子们的高等教育、就业保障体系同塑造最精干、最优秀的男儿精英机制是同等重要的,它同样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未来。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不能忽视、压抑男子汉形象教育,但是我们不能因为重视男孩子的教育牺牲了女孩子们,应该让她们真正的和男孩子平等自由的成长,彻底摆脱所谓的“传统女性”观念的束缚,成为新时代的知识女性、职业女性。当代教育中性别刻板印象的大量存在,从根本上讲是由于长期以来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对社会性别文化的认同。因此,要想彻底消除当代教育中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又谈何容易,但惟其艰难,才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对它进行关注,去为之大声疾呼,在这里我也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首先,在法律上正式确认“女权”的概念。它体现为妇女同胞各项具体的、专门的合法权利的集合,这是对《宪法》关于男女平等的具体操作,合法的“女权”应该得到保障。虽然我国政府在2001年正式颁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中明确提出:“将妇女教育的主要目标纳入国家的教育规划”,“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教育内容”,这为女性登上历史的舞台提供了依据,也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进行反思和检查提供了理论和政策基础。但是要把它们落到具体实处,却属不易。现实生活的诸多方面都显示了不平等,例如:教科书中的男女不平等,就业时的男女不平等,它的广泛存在,因为大家的长久的漠视而习惯。所以我们要想彻底消除当代教育中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必须从大方向入手,给大家一个明确的标准和指示——法律的明文规定,从而使弱势的女性不再弱势。


其次,让女性尽可能全面参与社会公共劳动,消除不平等的竞争状态。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妇女体力弱小,被排斥在公共生产领域之外是受压迫的主要原因,在原始公有制解体,私有制产生的过程中,妇女开始了受压迫的苦难。”“只要妇女仍然被排斥在社会生产劳动之外,而只限于家庭私人劳动,那么,妇女的解放,只有在妇女同男子的平等,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能。妇女的解放,只有在妇女可以大量地、社会规模地参加生产劳动,而家务劳动只占她们极少的工夫的时候,才有可能。”他还指出:“妇女的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劳动中去;而要达到这一点,又要求个体家庭不再称为社会的经济单位。”[3],72 正如恩格斯所谈到的,是经济压迫造成了女性处于被征服的地位的社会压迫。在男女两性在法律上享有平等权利以前,平等的地位不可能重新确立;但要获得这种政治权利,全体女性就必须参与公共行业。我们应该切实贯彻执行“女性的充分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和“可持续发展要使女性和男性平等分享发展的成果与利益”原则。题为“为妇女采取行动以谋求可持续的公平发展”的《21世纪议程》24章中所提出了一些措施,我们应当努力让妇女全面参与决策和参与执行。在现实中尽快取消目前男性同女性之间的不公平竞争状态,例如,在教育、就业等方面,应该让女孩子们避免在同男孩子竞争中受到不利的于她们的成长的因素的影响。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不利于女孩子们的成长和成才,竞争不应该体现在孩子们的学习阶段,也不应该体现在男女就业中相互占领对方传统优势领域方面和使用自己的优势学科打击对方方面,必要的竞争应该有,应体现在综合知识的运用方面和新兴行业的创造开拓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前进。

再次,实现中国女性就业保障体制。对于受教育的女孩子们的投注于更多的关怀和支持,力争让她们个个成为“女状元”,为以后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知识女性、职业做好充分的准备,进一步创造出女性优势的新兴行业群体,引导她们积极择业、就业,解决女性就业老大难的问题,实现中国女性就业保障体制。当然这些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两支队伍的培养,一支是勇敢的新兴行业的开拓者和传统优势领域的保持者,一支是新行业、新理论的普及者、教育者,她们将承担对下一代、特别是对女孩子们的新型教育、引导作用。只有这样女孩子们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前途,成为知识女性、职业女性,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相对于生理性别,社会性别是后天形成的。在现实社会中,谁都不是典型的男人或典型的女人。坚强勇敢的女性很多,温柔细心的男人也成为一种时尚。从教育的角度看,我们不应按照一种特定的模式教育孩子,而应该让所有的孩子按自己的本来面目去发展,从小就培养孩子们男女两性共有的优秀品质,才是教育要实现的。

性别刻板印象的产生和存在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根源,教材中大量存在的性别刻板现象是其突出表现之一,是现代教育活动中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使所有女孩和妇女最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潜能,成为新时代的知识女性、职业女性是当代教育所要担负起的使命。而消除教育活动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并进而建立起有助于实现性别平等的社会环境又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要担负起的使命。这需要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政府以及我们每一个人去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宏雄.处处体现着男尊女卑——小学课本中的性别歧视[J].南方日报,2005-3-4

[2] 史静寰.教学与教材:影响学生性别观念及行为的重要媒介[J].教育科学研究,20024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栗玲)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466228c84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a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